1数字喷墨印花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1.1喷墨印花技术的起源
喷墨印花是基于细小流体分裂成液滴的原理,而开发的一种新印花方式。尽管早在1878年,LordRayleigh就描述了一束流体分裂成液滴的机理,但直到1948年,瑞典的SiemensElema才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利用这一原理的专利。在他发明的喷墨装置中,墨水被加压成一束墨流,用于在不断移动的介质上记录信号。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Sweet用一束压力波将细小的墨流分裂成了大小均匀的墨滴,分裂后的这些墨滴被有选择地施加上电荷,当带电墨滴通过一个电场时就被偏转进入墨水收集器以循环利用,而未带电荷的墨滴则直接飞向记录介质形成图像,这种方式被称为连续喷墨(continuousinkjet,cU)。70年代,美国IBM公司对这一技术在计算机喷墨打印机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晚期出现了最早的按需喷墨(droponde—mand,DOD)方式。这种喷墨装置只按墨滴在介质上成像的用途而进行喷墨。从70年代到80年代,许多按需喷墨系统被开发并商业化,如SiemensPT.80系列打印机均采用了按需喷墨技术。1979年佳能(Canon)公司发明了气泡喷墨(bubbleinkjet)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靠近喷嘴的一个小加热器表面水蒸汽气泡的产生和消失,将墨水从喷嘴处喷射出来。同期,美国的惠普(Hewllet—Packard)公司独立发明了类似的喷墨技术,并称之为ThinkJet,即热气泡喷墨(thermalinkjet)技术。气泡喷墨技术是目前成本最低的喷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低档喷墨打印机中。数字喷墨印花(di~tdinkjetpfindng)技术是在喷墨打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多人认为,用于织物印花的数字喷墨技术起源于2o世纪60、70年代美国Milliken公司开发的Mil.1itron系统和奥地利Zimmer公司开发的Chromojet系统。当时是通过计算机精确控制,采用使墨滴偏转的阀门而实现喷墨印花的,因而印花精度不高,分辨率只有9—18dpi(dotsperinch),主要用于一些印花精度要求不高的织物,如地毯的印花。世界上第一台用于地毯印花的喷墨印花机,于1987年的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ITMA)上首次展出,这是喷墨印花机的第一代产品,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连续式喷墨印花机的最早商业化产品。
[1][2][3][4][5][6][7][8]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