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纱过程中,处在加捻三角区的纤维由于受力不均匀而发生反复内外转移,致使大多数纤维的头端、尾端或中间部分伸出纱身,形成毛羽。为减少毛羽,纺织厂根据自身条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合理配棉、优化工艺、采用先进纺织技术,尽量控制毛羽的产生。
2.1.1 配棉比例
环锭纺纱中大部分毛羽是纤维头端、尾端外漏形成的。纱线截面内纤维根数越多,纤维长度越短,短绒越多,产生毛羽的几率和数量也随之增多。因此,在配棉时要综合考虑纤维的细度、长度、卷曲度等各项因素,为纺前选择优良原料的配比打下基础。
2.1.2 前纺工艺原则
棉条中纤维弯钩的存在会使纱线毛羽数量增多。因此,在前纺各工序中应力求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和分离度为原则,尽量排除短绒并减少新的短绒产生。
2.1.3 细纱
纱线的毛羽主要产生于细纱工序,因此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控制毛羽的增多,可以采用“适当大捻度,小后区牵伸倍数,大后区罗拉隔距,小钳口隔距,中加压,低车速,中硬度胶辊”的工艺原则,来提高成纱质量。
2.1.4 络筒
由于络筒过程中纱线与机器部件摩擦、碰撞严重,使一些纤维的尾端脱离纱线而重新产生毛羽。因此,络筒过程中一般采用“络纱张力小,络纱速度慢,金属槽筒”的工艺。同时需要保持络纱通道光洁、无毛刺,良好的机械运行状态。
2.2 编织工序
针织物的组织结构对起毛起球有很大影响,结构紧密的组织比疏松的组织不易起毛起球。图1为纬平针织物和1+1罗纹针织物的纵横向密度乘积(总密度)与毛球质量的关系。由此可知,随着针织物总密度的增加,毛球质量显著下降。因为紧密针织物与外界物体发生作用时,已经存在的毛羽由于纤维间的摩擦阻力较大,不易滑到织物的表面,故可以减轻起毛起球现象。由此能够推出: (1)细针距针织物比粗针距针织物不易起毛起球;(2)纬平针织物比罗纹针织物起毛起球现象轻;(3)布面比较平整、光滑的织物比布面凹凸不平的织物不易起毛起球。因此,可通过选择针织物的组织结构降低起毛起球的几率。
2.3 染整工序
2.3.1 烧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