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纺纱方案的确定
棉毛甲壳素三种纤维混纺,纺纱工艺流程的选择是重点。棉纤维和毛纤维因原料特性的不同,在传统的加工工艺中分属两个不同的加工系统。我们在纺纱过程中制定了三条工艺路线进行了试验:一是采用毛纤维在毛纺生产线上进行梳理制条,棉纤维和甲壳素纤维分别在棉纺生产线制条,然后在并条机上进行条混;二是采用毛纤维单独制条,棉纤维和甲壳素纤维混和制条,在并条机上混和;三是三种原料分别进行预处理后直接混和,然后在棉纺生产线上加工。 对第一种工艺,前纺的工艺比较好确定,混纺比也可以掌握的比较准确,在分别制条过程中也较顺利,但在并条过程中,毛和甲壳素纤维的静电现象严重,绕胶辊现象严重。第二种工艺路线,在开清棉和梳理过程中会有甲壳素纤维落掉,增加成本。第三种工艺路线先将棉纤维开松、除杂、梳理、制成生条后再撕断,然后与毛、甲壳素进行混和。实践表明,这种工艺流程虽然长,但可纺性好,可操作性强,成纱质量稳定,落棉可以回用,可降低生产成本。
毛纤维表面的摩擦因数大,对加工过程的牵伸很不利,对成纱条干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对毛纤维进行预处理,去除毛纤维表面的鳞片,消除缩绒性。因此,在混纺前先对毛纤维丝光防缩处理,这样也可以使毛纤维细度更细,可改善成纱条干,增加成纱强力。洗净羊毛在进行丝光时,要严格控制丝光的程度,过轻效果不好,过重容易损伤纤维。丝光后要在和毛仓进行和毛,加入适量的和毛油、抗静电剂、硅胶和水,控制散毛的回潮率在20%~25%。
为了方便组织生产,对原棉的预处理可以用传统的工艺进行开松和梳理,但在生条撕断时要尽可能小于20 mm,否则在再加工时会发生缠绕打手现象。选用的工艺流程如下:
棉:开清棉→梳棉→撕断(1)
毛:丝光→和毛加油(2)
甲壳素:(3)
(1)+(2)+(3)→混和→开清棉→梳棉→并条(二道)→粗纱→细纱→络筒→成包
3、各工序工艺参数及成纱质量指标
在开清棉工序中,由于棉和毛纤维都进行了预处理,原料的充分混和是关键,毛纤维比较蓬松,回潮率大,抓棉时毛纤维的抓取量大,并容易缠绕打手,因此可以跳过六辊筒开棉机,其余各打手的速度也应尽量降低,以减少纤维损伤和缠绕打手。
纺棉时,梳棉工序应适当放大刺辊~给棉板、锡林~盖板隔距,降低刺辊和道夫的转速。除尘刀位置采用高刀大角度,盖板速度选择单螺杆,以减少落棉。
并条时采用头道牵伸小,二道牵伸大,以改善条子的纤维伸直度,提高成纱强力;粗纱选用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和较大的捻系数;细纱后区牵伸偏小配置,以提高成纱条干,减少细节。各工序工艺参数如下:棉卷定量400g/m,梳棉定量22g/5m,刺辊速度750 r/min,锡林速度330 r/min,头道并条牵伸倍数4.31倍×1.63倍,二道并条牵伸倍数6.35倍×1.35倍,粗纱捻系数113,细纱后区牵伸倍数1.2倍。
成纱质量指标为:断裂强力11.0 cN/tex,强力CV9.2%,条干CV 17%,棉结40粒/g,棉结杂质总数57粒/g。
4、结束语
经山东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应用棉纺设备纺制的棉毛甲壳素纤维混纺纱,成纱各项指标均达到Q/N09SDY006-2003标准合格水平。在棉纺设备上纺棉毛甲壳素纤维混纺纱,其技术关键是对羊毛进行预处理,以消除静电,防止缠绕罗拉;其次棉纤维单独成条,再与羊毛纤维、甲壳素纤维混和,以减少甲壳素纤维的损失,可降低成本。棉毛甲壳素纤维混纺纱其成本按目前的原料价格计算每吨纱在12万元左右,吨纱利润在2.8万元左右。
棉毛甲壳素纤维混纺纱织制的面料具有挺括、不皱不缩、色泽鲜艳、手感柔软、弹性好等特性,特别是具有抗菌防臭、止痒、防蛀的功效,适应消费者追求天然、健康、生态的要求,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棉毛甲壳素纤维混纺纱已开发出牛仔面料,其风格独特,布面光泽好,丰满有弹性,有抑菌保健的功效。棉毛甲壳素纤维混纺纱生产的花色面料,手感滑爽,有毛型感,染色风格独特。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