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事熔喷非织造布研究的也起源于核技术研究的核工业部二院。大约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核工业部二院与北京合成纤维技术研究所也开发成功能获得超细纤维非织造布的熔喷设备,但这种设备是间歇式的。接着,开始熔喷非织造布的工业化生产,其产品除了加工防护口罩、防毒面具等产品外,也加工各类过滤芯、蓄电池隔板等产品。后来中国纺织大学、北京超纶公司等也批量生产了间歇式熔喷设备并主要向民用方向发展。当时,国内有一批企业采用这些设备生产蓄电池隔板、过滤芯、口罩材料、保暖材料、吸油材料等熔喷产品,到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中国间歇式熔喷设备的台数已达到 200 台以上,每台设备的产能大约为 20-80 吨 / 年, 1995 年全国熔喷设备的生产能力已达到 10000 吨 / 年,实际产量(包括制成品)为 0.35 万吨, 1996 年的实际产量超过 4000 吨,这些产量主要是由间歇式设备提供的,连续式熔喷设备在 1996 年时的产量还不足 1000 吨。连续熔喷设备的发展,在中国晚于间歇式,大约在 92-94 年间安徽奥宏、天津美纶(泰达前身)、江阴金凤才先后从美国、德国引进连续生产线,奥宏引进的是美国 Accurate 设备,天津美纶当时是中美合资企业,其首台设备是从美国引进部件组装的,金凤的设备是从德国莱芬豪舍引进的。除了天津美纶公司由于是合资企业,其生产的产品较早找到了市场,奥宏、金凤都经历了十分艰苦的岁月,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逐步找到了市场。因此谈到中国熔喷非织造布的历史,不能忘记间歇式熔喷曾经发挥过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估计全国仍有 300 台以上的间歇式熔喷设备在运转,在 2006 年的统计资料中仅上海嘉荣、江苏腾达、杭州中南这个熔喷生产企业联合体就拥有间歇式熔喷设备 130-140 台 ( 包括一部分已由间歇式改为往复式连续熔喷设备 ) ,当年实际生产各种熔喷产品近 3900 吨。但连续式熔喷设备目前在国内已占绝对优势, 2006 年全国熔喷非织造布的产量已超过 20000 吨,其中 70% 左右都是连续式熔喷设备生产的。由于连续熔喷设备单线产量高、用人少、管理方便,今后发展熔喷非织造布生产,将主要指发展连续式熔喷设备。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