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球已研制80多种航天运载器,形成了30多个系列,可将重型火箭和飞船送往太空,巨型运载火箭可以将100多吨的航天器送入近地轨道;我国空间探测,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航天工程推动了技术创新与发展。据统计,约有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直接移植到国民经济众多领域。我国近年开发的1000多种新材料,80%是在航天技术的引领之下研制完成的。在航天技术建设中,纺织服装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纺织方面,如用于航天器的隔热、防护材料,许多是纺织新型材料。梅自强院士向记者介绍说,上海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承担了导弹、航天器的一些高性能复合纤维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的国防、航天事业作出了贡献。由天纺投资控股公司荣泽纺织分公司与有关方面合作,为我国“神舟七号”成功开发出宇航员舱外服面料。据介绍,该面料采用高级混合纤维织造而成,经权威机构检测,该面料具有高强度、耐高温、抗撞击、防辐射等特性,可满足宇航员出舱要求。记者了解到,首批300平方米宇航员舱外服面料正在生产之中。
在服装方面,如宇航员穿的航天服,能够满足航天员在飞行上升段和返回地面时的各种要求。它是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涤纶做成的。启动舱内航天服系统救生,可在6小时内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实现应急返回着陆。航天服头盔的盔壳由聚碳酸酯制成,它不仅能隔音、隔热和防碰撞,而且还具有减震好、重量轻的性能。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出舱进入宇宙空间进行活动的保障和支持系统,相当于一个微型航天器。此外,航天员返回用鞋也是纺织新型材料制成。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张渭源告诉记者,配合舱外航天服研制,课题组主要是制作仿真人,通过它在模拟的太空环境中(正负摄氏170度),测试有关数据,掌握载人航天在太空极度环境中的航天服装可靠性能情况。
谁持彩练当空舞,在我国的航天、国防事业中,纺织新型材料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让纺织人感到无比自豪。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