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裕大华集团副总经理周永捷说,去年底,裕大华换用了一种仿丝绸的化纤面料替代过去的便宜面料,新面料的服装很快被进口方接受了。除新面料外,裕大华还与国内原料供应商合作,通过外贸往来,将了解的新信息告知对方,及时调整各自产品结构,相互帮助共同转型。
周说,“汇率以后可能还会涨,提高产品附加值将成为必然。使用新技术很难,但最难的还是观念转换。”
支招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威廉工贸可向裕大华学习。面对人民币升值,纺织企业出口受阻不是武汉的个案。仅靠外贸生意获利的服装企业,如果不转型将很难规避风险。“可以试着考虑进口国外的面料,毕竟进口价格‘下调’了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台湾地区就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大批台湾民营企业家将企业迁到广东、福建等地。“现在,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竞争优势明显,武汉纺织行业的中小企业家有没有考虑到把厂房搬到他们那里去呢?”汤敏说,进口面料、提高纺织技术含量、工厂搬迁等等出口纺织企业转型的方式有很多,但如果不转型,这些企业将很难渡过现在的难关。
武汉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贸管处副处长曹菊英说,目前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确面临比较困难的局面,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影响企业生存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产品结构的问题。今后一段时间,生产初级产品的企业如果不积极更新产品结构,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而产品结构比较好、附加值高的企业则有更多机会扩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