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毛织、毛衫 >

甘愿“织麻袋”的中国材料之父

来源:中国毛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30日


肯做“织麻袋”工作的“材料医生”
  “在科学研究中,有些人只重视论文,将其称为‘绣花’的工作;而科技推广,则被视为低水平劳动,是‘织麻袋’的活儿。师先生不这么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胡壮麒说。
  对于师昌绪来说,也曾经历观念的转变:“我在美国的7年,研究工作主要体现为论文的质量与数量,认为发表论文是衡量一个学者最主要的指标。在回国工作初期,仍以阐释自然规律为主,不考虑其实际效果。”点醒师昌绪的,是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一位工厂领导的话——“我不管什么x和y,只有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才有实用价值。”“很快我就意识到:作为一个实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者,时时要扣住工作的实用性和目的性不放,否则是徒劳的;要千方百计把所发展出来的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技术用于生产实践,否则前功尽弃。”
  由此,在很多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师昌绪开始了被其称为“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
  1960年冬,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日子里,为了解决高温合金国产化的问题,师昌绪带队亲赴抚顺钢厂展开攻关。“为了工作,师先生每天清晨坐早班的闷罐车赶到抚顺钢厂,晚上坐最后一班回来,根本顾不上正在怀孕需照顾的夫人。在几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帮助解决很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李依依院士回忆说,“当年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发生特大晶粒叶片报废事故,师先生就带领我们利用独创的喷丸氩气联合处理,使6000片叶片得以重生。人们都佩服地称他为‘材料医生’。”
  1975年,在“文革”中备受折磨的师昌绪,刚被“解放”就毫不犹豫地领命赴贵州黎阳机械厂170厂指导空心叶片生产。到20世纪90年代师昌绪重返贵州,跟随老人的李依依院士看到,厂里的老总、老工程师,甚至已经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赶来探望,场面感人至深。对这个不仅能“绣花”,更肯做“织麻袋”工作的“材料医生”,这是最好的奖赏。
  爱管“闲事”的战略科学家
  2008年5月1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在杭州湾建成。按照设计要求,这座地处强腐蚀海洋环境中的大桥,寿命将不小于100年。很少有人知道,其水下钢桩的防腐技术,就来自师昌绪20多年前筹建的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1986年,师昌绪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由此,他作为一位颇具远见的战略科学家的作用开始凸显出来。对材料腐蚀数据的重视便是最典型的一例。
  “师先生认为,我国常用材料不过关的原因之一是耐腐蚀性不好,缺乏长期耐腐蚀性数据作为科学依据。因此,他多年来一直呼吁国内开展材料的环境腐蚀研究。他不仅为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几次挽救了几乎陷入困境的全国腐蚀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秘书长袁海波说。
  1958年,当时的国家科委在全国成立了环境腐蚀试验网,在全国典型的24种土类中建立了29个土壤埋藏点,为制定材料和产品的有关标准与规范积累数据。但历经“文革”,这项工作在中断了将近15年之后,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原有的29个点已损失过半。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