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办公室里,刚刚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谈及获奖心情时,显得很从容。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这位老人,如无特殊情况,每个工作日都会出现在基金委,“人家60岁就退休,我多‘赚’了30年!”
为回归祖国而与美国总统“叫板”
“你要回中国呀?”1954年夏天,从美国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列车员仔细端详了一位亚洲面孔的年轻乘客后问道。这位年轻人就是师昌绪,冶金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一个正准备放弃在美国前途无限的事业、回到一穷二白祖国的中国人。此时,他身边的两个大皮箱里,塞满了他亲手油印、准备到纽约散发的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要求美国政府不要阻挠中国学生返回新中国。
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去留正成为美国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而师昌绪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波士顿环球报》在相关报道中师昌绪的大幅照片下注明:“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研究助理,盼望和美国人交换回到红色中国去”。而此时,美国政府也打算以这些留学生的归国自由换回在朝鲜战场上被俘的美军飞行员。
“回国的历程简直就像一场战争!”半个多世纪后忆起当年奋力抗争的往事,师昌绪感慨道。“在麦卡锡主义猖獗的时代,只要发现你亲共,就会遭到迫害,我们那时在美国敢于给周总理写信,冒了很大风险”。
要求回国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不时有中国留学生因此被美国当局拘留和逮捕。而此时,师昌绪在美国刚刚起步的研究工作正一帆风顺——最初在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攻读硕士,他利用各种元素真空中的蒸气压不同的原理,从炼铅的锌熔渣中分离银获得成功,当时真空冶金尚处在实验室阶段,他的开拓性研究改进了百年来用锌提取液铅中金银的方法;他在欧特丹大学完成了有关铟-锑-砷三元合金相图的博士论文,为今天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其“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为300M高强度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钢材的应用避免了飞机起落架因韧性或冲击值不够可能导致的严重事故,成为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