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精梳纺纱源于化学纤维的发展,伴随着腈纶等化纤的产品开发,结合化学纤维杂质少、长度整齐、细度均匀的特点,符合化学纤维性能的短流程半精梳纺纱加工技术产生。这套加工技术设备配置原以精梳毛纺设备不经过精梳工序加工而得名。如典型加工系统:化纤→和毛加油→精纺梳毛→针梳(一、二、三道)→粗纱→细纱。工艺流程短,加工费用低,但因为其适用的纤维长度性能要求较高,含杂要少,原料以化纤品种为主,未得到很快的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产品的多元化;天气变暖,产品的轻薄化;原料的细分,短绒毛纤维高支纱产品开发的迫切需要,以及随着各种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新化纤的发展,适用于原料多元化、小批量、多品种的半精梳纺纱加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加工的产品包括:绒(毛)纤维纯纺纱和绒、毛、绢丝和各种化学纤维不同组分、不同比例的混纺纱。
一、设备的配置
目前,半精梳加工技术设备的配置主要以棉毛设备适当结合搭配为主。并且结合原料特点,对原毛纺设备和棉纺设备适当进行改造或者工艺上进行优化。由于没有专用设备,原棉毛设备种类较多,其配置各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方案很多。同时,由于在理解上的差异,实际的加工工艺路线和使用的原料种类以及要求有较大差异。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以毛纺设备为主,另一类以棉纺设备为主。如:
原料(染色)→和毛→梳毛(梳棉)→针梳(一、二、三道)→并条(一、二道)→粗纱(棉纺)→细纱(毛纺)。
原料(染色)→和毛→(开清棉)→梳棉→并条(一、二、三道)→粗纱(棉纺)→细纱(棉纺)。
目前,以棉纺设备为主配置的企业占大多数。而且根据产品不同,在工序上有一定的差异。如,有的采用双联梳棉机,有的采用普梳和部分精梳条混合,有的采用两次梳棉,等等。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