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纺纱是一种自由端纺纱,与所有自由端纺纱一样,具有与转杯纺纱相似的喂入开松机构,将喂入纤维条分解成单根纤维状态,而纤维的凝聚加捻则是通过带抽吸装置的筛网来实现的,筛网可以是大直径的尘笼,也可以是扁平连续的网状带。国际上摩擦纺纱的型式较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摩擦纺纱机是奥地利的DREF-Ⅱ型及DREF-Ⅲ型,这两种机型的筛网为一对同向回转的尘笼(或一只尘笼与一个摩擦辊)。所以也称为尘笼纺纱。
一、 摩擦纺纱的纺纱原理
以尘笼式摩擦纺纱为例,摩擦纺纱的纺纱原理如图9-4-1所示,由于尘笼2内部的吸力,使纤维落入两尘笼间的楔形糟内凝聚成须条,凝聚须条紧贴在尘笼的表面,两尘笼同向回转,一只对凝聚须条产生一个向上的摩擦力R1,另一只对凝聚须条产生一个向下的摩擦力R2,从而形成回转力矩使纱条回转,当引纱从引纱罗拉3引出时,凝聚须条是纱条的尾端;纱条受引纱罗拉握持输出,纱尾由尘笼搓捻回转,纱条因而获得捻回,由于引纱与纤维在纱尾的补入是同时进行的,从而可获得连续输出的纱条。
由于在尘笼表面的凝聚须条是自由的,所以这种摩擦加捻方式属于自由端加捻成纱,在加捻过程中,尘笼表面的线速度近似等于纱线自身的回转表面速度,所以尘笼低速就可以使纺纱获得较高的捻度,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出条速度以获得高产。纱条捻回的方向与尘笼回转的方向相反,捻回的多少则取决于尘笼的速度、尘笼表面与纱条的接触状态及尘笼的吸力大小。
二、 D2型摩擦纺纱机的工艺过程及其成纱特点
尘笼式摩擦纺纱机是以发明人奥地利的DR ERNST FEHRER的姓名缩写DREF来命名的,由Ⅰ型逐步发展到Ⅱ型、Ⅲ型,简称D2型、D3型
其技术特征见表9-4-1。
(一)D2型摩擦纺纱机的工艺过程 如图9-4-2所示,4~6根纤维条从条筒引出,并合喂入三罗拉牵伸装置1,纤维条在经过并合牵伸,其均匀度及纤维伸直度得到改善后,被分梳辊2梳理分解成单纤维状态,在分梳辊离心力和吹风管3气流的作用下脱离锯齿,沿挡板4下落至两尘笼5间的楔形糟内,尘笼内胆6开口对着两尘笼间的楔形糟,一端通过管道与风机相连,在吸风装置吸力的作用下,纤维被吸附在两尘笼的楔形糟中,凝聚成须条,将引纱引入尘笼,与凝聚须条搭接,由引纱罗拉7握持输出,两尘笼同向回转对凝聚须条搓捻成纱,输出纱条经卷绕罗拉8摩擦卷绕成筒子。
(二)D2型摩擦纺成纱特点
⒈D2型摩擦纱的结构 在摩擦纱中,纤维的排列形态比较紊乱,圆锥螺旋线及圆柱螺旋线排列的纤维数量比转杯纱还要少,仅占到12%。多根扭结、缠绕的纤维就占到了40%,其余多为弯钩、对折纤维。
由于受引纱罗拉的牵引,纱尾向输出方向移动,而纤维又不断添加到纱尾上,致使纱尾上纤维的数量分布由A向B逐渐增多,(见图9-4-3)当受到尘笼摩擦而回转时,AB之间须条因各截面直径不同而回转速度各异,靠近A点直径细而转速高,靠近B点直径粗而转速低,各截面因速差而获得捻回。由于纱尾的回转加捻是与添加纤维,向输出方向运动同时进行的,靠近A点部分虽已获得捻回,但沿输出方向移动并添加纤维后,仍能随着外层纤维继续获得捻回,于是纱芯的捻回多,外层的捻回少,而且是逐层变化的。这种分层加捻的结果,构成了摩擦纱的分层结构,且内层纱芯因捻度多而结实,外层因捻度少而松散。
表9-4-1 尘笼式摩擦纺纱机的技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