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原普通竹节纱装置采用伺服电机控制中后罗拉变速运动,中后罗拉问以齿轮连接,实现联动。传动牵伸比固定,前罗拉传动方式不变,保持恒速运动。纺制后区竹节纱需要对原竹节纱装置加以改动。让伺服电机只控制后罗拉变速运动,前中罗拉问以齿轮联接,实现联动,传动牵伸比同定。这样,通过后区牵伸倍数的变化使辅纱产生竹节效果,通过前区与主纱并合牵伸后形成风格特异的后区竹节纱。
3 讨论分析
3.1 后区竹节纱有关工艺参数
由于后区竹节纱是通过控制后区牵伸倍数产生竹节效果的,经前区高倍牵伸后,竹节的节长、节距较普通竹节纱要长一些,可根据需要在几厘米至数米甚至更长的距离进行设定,竹节粗度一般为2倍左右。主、辅粗纱在定量掌握上主要是根据品种需要和生产方便。主、辅粗纱定量变化对粗细节色彩反差效果有一定影响,但要兼顾竹节粗度,不能太大,这与普通竹节纱是相同的。竹节粗度一般控制存3.0倍以内,若大于3.5倍纺纱断头会增加,生产不正常。另外,主、辅粗纱采用相同的粗纱定量,生产与lT艺调整比较方便。
3.2 模糊风格与成因
普通竹节纱织物的模糊感是通过纱线沿长度方向粗细变化的无规则循环来实现的,而后区竹节纱在类同这一原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纱线中纤维分布的无规则变化,因而其织物的模糊风格更新颖。
实现纱线中纤维分布无规则变化的方法是形成后区竹节纱织物模糊风格的要点。决定纱线中纤维分布的因素很多,其中牵伸原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们千方百计地改进牵伸方式,如通过各种附加元件,形成合理的摩擦力界来控制纤维,希望牵伸过程中纤维变速点趋向集中、稳定,达到纱线均匀的目的。而后区竹节纱恰恰相反,它要实现纤维分布无规则变化,其做法是:后罗拉变速运动,中罗拉恒速运动,辅粗纱通过中后罗拉这一简单牵伸形式来实现变牵伸。牵伸过程中,浮游纤维的运动不能被有效控制,牵伸倍数又在不断变化,因而纤维变速点呈无规则、不稳定的分散状态。通过逆向思维,巧妙地利用简单牵伸的原理特性,使纤维分布无规则变化,实现新颖的纱线织物模糊风格。
3.3双组分变幻色彩
普通竹节纱一般是单色纱线。纱线中包含的多种纤维原料是经过混和的,是混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后区竹节纱与之不同,它是由一根粗细变化的须条与另一根粗细不变化的须条合并后经牵伸形成双组分纱线,可以色彩变幻。色彩变幻有两种方法:一是先纺后染,双组分染色性能不同的本色原料纺成纱线后染色,利用染色性能不同而产生色彩变幻;二是先染后纺,借鉴色纺纱方法,用不同颜色的双组分原料纺纱而产生色彩变幻。
3.4 错位纺作用
错位纺的作用是确保辅粗纱在牵伸过程中形成的辅须条能与主粗纱形成的主须条融为一体。虽然主、辅粗纱喂人牵伸区时呈平行状,但实际纺纱时牵伸区内的辅须条与主须条不一定平行,或交或离或叠,似融非融。如果不采用错位纺,牵伸区内未与主须条融合的辅须条经前罗拉输出后,易发生脱离主纱、被笛管吸走或缠绕罗拉和胶辊的现象。向左侧错一锭位纺纱,前罗拉输出的主须条加捻成纱时,呈向辅须条侧斜方向运动的状态,能有效拦截、防止辅须条分离,从而保证其顺利与主须条汇聚成纱。
3.5 后区牵伸形式选择
通常的纺纱工艺中,后区牵伸不承担主要牵伸任务,只是须条进入主牵伸区前的准备阶段,充其量只是辅助牵伸。但对于后区竹节纱的纺制,后区牵伸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简单牵伸原理特性,实现纤维分布无规则;另一方面,经后区形成的无规则辅须条必须顺利进入中钳口,这一点至关重要。
辅须条的无规则表现在纤维分布无规则、须条粗细变化无规则。中罗拉匀速运动,后罗拉变速运动,或快速、或慢速、或停顿。因此,纺纱时,后区辅须条或细、或粗、或断。事实上,不仅是后罗拉停顿时辅须条发生断裂,后罗拉速度太慢时辅须条也会断裂(简单牵伸、摩擦力界不合理)。辅须条发生断裂后一分为二,前段须条在中钳口的握持下可以顺利通过前牵伸区进入纱线,但后段须条是否能顺利进入前牵伸区却不一定。如果后段须条不能顺利进人前牵伸区,则意味着不能顺利纺纱。
通常,细纱后区牵伸有平面和V形两种形式。在平面牵伸中,后钳口与中钳口在同一水平线上,后罗拉停顿后再次运动时,后段须条在后钳口的推力作用下顺势向前方运动,仍可进人中钳口。而V形牵伸中,由于后罗拉抬高,后钳口与中钳口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后区辅须条未断裂前,虽然进入中钳口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但因为须条有握持引导,能顺利进入中钳口;一旦后罗拉停顿须条断裂后,后段须条再次运动时,不一定能进人中钳口。实际运行时,后段须条呈松弛、自由、失控状态,难以纺纱。因此,纺制后区竹节纱最好选用平面牵伸形式。当然,如果某品种纺制时,细纱后罗拉变速时不停顿、后区辅须条不断裂而保持连续运动,选用V形牵伸形式也无妨。
3.6后区牵伸最小原则
后区牵伸倍数变化区间大小决定竹节粗细程度,牵伸倍数越小,竹节越粗。但牵伸倍数的最小极限是1,这是工艺原则。如果牵伸倍数小于1,则意味着后罗拉表面速度大于中罗拉(胶固)表面速度,辅须条离开后钳口后不能及时进入中钳口。实际运行时,技术人员为了增粗竹节,误将后牵f电设定小于1,后区辅须条出现起拱现象,其织物形成大量“大毛虫”式的纱疵。因此,后牵伸不小于1是工艺原则。若需进一步增粗竹节,只能通过改变主、辅粗纱定量比来解决。
3.7 主辅粗纱工艺侧重点
主粗纱工艺侧重点:后区竹节纱的强力和细纱断头主要取决于纱线细节部分的质量,而细节部分主要是主须条构成的。因此,当纱线强力偏低、纺纱断头率偏高时,应通过调整主粗纱的配棉成分和纺纱工艺参数来解决。辅粗纱工艺侧重点:纱线色彩风格主要取决于纱线中的辅须条部分。要变化后区竹节纱的色彩风格,应通过调整辅粗纱相对于主纱的原料色彩成分及节长、节粗、节距等工艺参数来实现。除上述几点外,细纱车速、捻系数等工艺参数调整原则与普通竹节纺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4 结语
后区竹节纱是区别于普通竹节纱的一种新型竹节纱,其特点是采用主、辅双粗纱分区喂人,通过控制后区牵伸倍数使辅粗纱产生竹节效果,然后与主粗纱并合牵伸形成一种新颖的竹节纱。与普通竹节纱相比,其织物具有新颖的模糊风格和色彩变幻特色,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其风格成因的关键是牵伸原理的逆向思维运用和双组分分区喂入。实现顺利纺纱的技术要点是采用错位纺技术、合理选择后牵伸形式,遵循后牵伸最小原则,主辅纱工艺各有侧重点等。此项技术的分析与探讨为灵活运用纺纱理论开发新产品提供了
一条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