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纱是最常见的花式纱之一,纺纱原理是通过细纱前区牵伸倍数的变化使得输出纱线沿长度方向粗细发生变化,产生竹节效果。工艺人员通过调整竹节的节距、节长、节粗及循环规律等技术参数来满足市场对竹节纱织物风格的需求。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消费者似乎对无规则、模糊式风格的竹节纱织物更加青睐。笔者研讨的一种新型竹节纱(称之为后区竹节纱)与普通竹节纱相比较,主要有两大新颖点:一是新颖的织物模糊风格;二是色彩变幻。这两大特点能更好地满足人们追新逐异的需求。
1后区竹节纱概念
普通竹节纱是通过改变前区牵伸倍数产生竹节的,本文探讨的这种新型竹节纱与之不同,它是通过改变后区牵伸倍数产生竹节的,因此,称之为后区竹节纱。
2纺制方法简介
后区竹节纱纺纱方法见图1。主、辅两根粗纱分区喂人。主粗纱不经过后区牵伸,直接由中罗拉喂入;辅粗纱由后罗拉喂入,经过后牵伸区之后,与主粗纱合并进入前牵伸区而成纱。前区牵伸倍数恒定,后区牵伸倍数变化,前、中罗拉保持匀速运动,后罗拉为变速运动。后区竹节纱的竹节是由辅粗纱经后牵伸区产生的;后区竹节纱采用错位纺。主、辅粗纱平行喂人,主右辅左,前罗拉输出纱与左侧相临纱锭配套生头纺纱,即向左侧错一锭位纺纱。
(b)错位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