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织物经酶处理后白度并不会有较大变化,生物抛光的目的只是去除织物表面伸出的茸毛,当然灭酶清洗不充分或水质差也会引起织物白度的降低。织物经酶抛光整理后吸水性稍有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织物表面及纱线间的短小茸毛被溶解后,引起纱线和纤维间隙增大,毛细管效应降低,吸水性变差。
5.3 抛光整理对上色率的影响(表4、表5)
由CIE LAB色差公式检测结果表明,经生物抛光整理后织物得色率明显降低,且深度越深得色率降低幅度越大,由△L可轻易看出,经抛光处理后织物的明亮度变化很大,即得色率明显降低。
我们都知道,棉织物通常都需要进行丝光,丝光能改变纤维的超分子结构,将部分晶区经不可逆溶胀转变为无定形区,使无定形区含量增加,提高染料的吸收率,但经纤维素酶作用后,同一色比(及同样的o.m.f)的情况下,得色量明显降低(同时色相也有变化,这可能与染料上染性的竞染有关),这主要是由于抛光酶处理时酶分子主要作用于分子无定形区,使无定形区分子被切断水解,从而使无定形区含量降低,引起染料吸附量减少,导致上染率降低。这方面也能表明在实际大货生产工艺中酶处理不均匀,在染色过程中也会引起边中色差。但也有报道:酶处理引起棉纤维染料上染率降低只会发生在减量率较低的情况,随着减量率的增加,结晶区逐渐被破坏,染料可及区会逐渐增加,颜色深度不会明显减少,不过此时纤维的机械强力损失很大[2],但此时由于织物的强力降低过大引起织物的实际应用或服用价值也就意义不大了。
那么实际工艺生产中如何能将“丝光→除毛”
改为“除毛→丝光”呢?
事实上,棉织物经丝光处理后,纤维长度收缩,横截面增大,纵向天然扭曲减少或消失,相对来说,纤维中腔变小,织物尺寸稳定性提高的同时织物强力也有所提高,这提高的强度足以抵消因酶处理引起的损耗的强力,倘若织物未经丝光就进行酶生物抛光,然后在丝光过程中,此时织物的强力往往不足于支持丝光所需的张力,极易产生丝光破边、破肚皮甚至纬向撕裂等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