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剥色原理
剥色就是利用化学作用,将纤维上的染料破坏,使之失去颜色。
化学剥色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还原性剥色剂,它是通过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体系而达到褪色或消色的目的,如偶氮结构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能被还原成氨基而失去颜色。但还原剂对某些结构的染料发色体系的破坏是可逆的,因而其褪色是可以恢复的,如对蒽醌结构的发色体系就是如此。保险粉、雕白粉是常用的还原性剥色剂。另一类是氧化性剥色剂,其中最常用的是双氧水和次氯酸钠。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某些组成染料分子发色体系的基团破坏,如偶氮基分解、氨基氧化、羟基甲基化、络合金属离子脱离等。这些不可逆的结构变化,导致了染料的褪色或消色,因而从理论上讲氧化性剥色剂可作完全剥色处理。对蒽醌结构的染料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尤佳。
2.常用染料的剥色
2.1活性染料的剥色
含金属络合的任何活性染料,则应该首先在金属多价螫合剂的溶液(2克/升EDTA)中沸煮。然后在碱性还原或氧化剥色处理前彻底水洗。完全剥色通常在碱和保险粉中高温处理30分钟。在还原剥色后,充分的清洗。然后在次氯酸钠溶液中经过冷漂。
工艺示例:
连续剥色工艺示例:
染疵布→浸轧还原液(烧碱20克/升,保险粉3O克/升)→703还原蒸箱汽蒸(100℃)→水洗→烘干
染缸剥色工艺示例:
色疵布→卷轴→热水2道→烧碱2道(20克/升) →剥色8道(保险粉15克/升,60℃)热水4道→冷水2道上卷→常规次氯酸钠平漂工艺(NaClO 2.5克/升,堆置45分钟)。
[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