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伸缩筘齿磨灭有纱痕,或飞花、回丝、杂物堵塞,纱线不能顺利通过,发生断裂。
(3)浆轴边盘有毛刺,卷绕时把边纱割断。
(4)压纱辊磨灭有快口,把纱线割断。
九、粘并(连浆)
粘并的基本原因是纱线上浆以后未进行穿绞棒,使纱片分开,或者穿绞后断头,使分开的纱线重新粘并在一起。具体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
1.漏绞、掉绞
经轴架下绞线时有漏绞,或绞线经浆槽、烘房的较长运行中被扯动掉绞,穿绞棒时又有漏穿现象。
2.无复分绞装置
有的新型浆纱机随机没有复分绞装置,因而只能把轴与轴之间的纱分开,不能把同一经轴的纱片中相邻纱线分开。对于高密织物,这样分绞是不够的,同一经轴上的纱线上浆后仍然可能粘并。如果经轴平整度差,表面凸凹不平时,纱线更容易挤在一起。
在没有复分绞时,纱线经过浆槽浸没辊、上浆辊、压浆辊的挤压也会产生不均匀的横动。在湿分绞棒、导纱辊上绕过时也会产生横向位移,都会成为粘并的因素。
3.分绞棒处易断头
在分绞棒处容易造成断头的因素,使重新分绞操作太频繁,而没有及时跟上,也就往往是造成粘并的原因。
(1)原纱细节、弱捻等弱节太多。
(2)经轴边部的松浪纱。
(3)浆液黏度偏大,压浆辊跑浆。
(4)浆液结皮,黏附在纱线通道上。
(5)张力、伸长调节不当。
十、绞头
1.绞头的形态
织轴纱片中,纱线排列不平行,相互错位,交叉点难以分开者,称为“死绞”,作为浆纱疵轴考核。具体形态有:
(1)三根经纱及以上互相绞在一起,难以分开。
(2)两根死绞成麻花状(其中一部分为结经机造成)。
(3)单根纱埋人织轴内,形成压绞。
2.产生原因
(1)浆纱过程中排纱不匀,在筘齿处随意搬动,造成前后错位。
(2)断纱缠绕割断后,捻头不良,或未捻在相邻经纱上。
(3)落轴时或落轴后,封头布或胶纸未粘牢,或夹板松动,浆纱移动,排列错乱。
(4)车头加压测长辊上磨损太深,在辊表面匀头容易错位。伸缩筘调节重新插入纱片次数太多,使浆纱位置经常改变。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