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浆泵内聚集的油垢、锈污打入浆槽。
(5)排气罩不清洁,杂物、污水落入浆槽。
(6)浆纱通过的各辊和烘筒轴承以及链条油污沾染纱片。
(7)经轴轴承、织轴盘边油污或油花沾染纱片。
(8)压纱辊转子油污带到织轴上。
(9)浆纱绞棒上沾有油污,穿绞时擦在纱片上。
(10)经轴或织轴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沾上油污。
(11)运转揩车和保养检修时油花或油污带到纱片上。
八、倒断头
(一)疵点形态
浆纱过程中发生断头未及时捻接上,在织轴上表现为两种形态:
1.倒头
织轴表层头端不缺少经纱,穿经时全幅满穿人综、筘、片,但里层因曾经断头缺纱,织造到该层时,因缺纱接续不上,只好借边上的经纱接上,造成边纱减少,布幅变窄。
浆纱好轴标准中,倒头l~2根即算疵轴。
2.多头
浆纱落轴割纱时,已断缺纱还未接上,穿经时按头端现有根数穿入综、筘、片中,但织造中织轴退绕到里层时,断头展现出来,成为多余根数的经纱。
浆纱好轴标准中,多头l~3根即算疵轴。
(二)产生原因
1.经轴部分
(1)经轴内有回丝或飞花附着,到伸缩筘处撞断。
(2)经轴制动不良,突然停车时经纱松弛形成小辫子,到伸缩筘处撞断。
(3)整经时处理断头不良,形成“压绞”,退绕时扯断。
(4)经轴上有松浪纱,上浆后在干分绞时扯断或伸缩筘处撞断。
(5)经纱本身有细节、弱捻,在退绕时拉断,或经轴本身就有倒断头。
2.浆槽部分
(1)经纱本身有细节、弱捻,在通过浆槽时受到湿伸长,以及浆粘、挤压作用,断头缠在浸没辊、上浆辊、压浆辊上。
(2)浆槽蒸汽太大,将纱线冲乱或粘并在一起,通不过伸缩筘,造成断头。
(3)湿分绞棒表面粘浆,形成浆条、浆皮,把纱线拉断。
3.烘房部分
(1)烘筒、导辊表面不清洁、结浆皮,把纱线割断。
(2)烘房张力过大,纱线细节、弱捻断头缠绕。
4.车前部分
(1)纱线通过干分绞棒时,因相互粘连难分被拉断。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