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Gly-Gly-MIPMs和NMIPMs的吸附等温线
Fig.3Theadsorptionisothermof Gly-Gly-MIPMsandNMIPMs
图4Gly-Gly-MIPMs在不同浓度Gly-Gly溶液中的β
Fig.4TheβofGly-Gly-MIPMsat
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Gly-Gly
从图3的吸附等温曲线可以看出,随着Gly-Gly溶液浓度的增大,Gly-Gly-MIPMs的吸附量增加较快,而NMIPMs的吸附量则增加较缓慢,且明显低于Gly-Gly-MIPMs。这是由于NMIPMs仅存在微球表面的物理吸附等非特异性吸附,而Gly-Gly-MIPMs不仅存在非特异性吸附,还存在因模板分子键合留下的印迹孔穴而产生的特异性吸附,使得Gly-Gly-MIPMs对Gly-Gly分子的吸附量明显增大。这说明Gly-Gly-MIPMs的“记忆孔穴”对Gly-Gly分子具有高度亲和性。
印迹因子β的大小代表了MIP的特异性吸附性能,通常印迹因子越大分离效果越好。从图4可以看出,Gly-Gly浓度小于3.0mmol/L时Gly-Gly-MIPMs的印迹因子增长较快,浓度大于3.0mmol/L时
Gly-Gly-MIPMs印迹因子增加变缓,这是由于Gly-Gly-MIPMs对Gly-Gly分子的吸附逐渐趋于饱和,存在饱和吸附值,该值与制备印迹聚合物时所加入的模板分子的量有关。同时,印迹因子最大值为2.19,这说明Gly-Gly-MIPMs对Gly-Gly分子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可用于Gly-Gly分子的识别和富集。
2.2.2Gly-Gly-MIPMs的动态吸附性能动态吸附性能是考察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的响应能力,通常采用测定其动力学吸附曲线来表征,该曲线反映了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
图5Gly-Gly-MIPMs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Fig.5TheadsorptionkineticscurveofGly-Gly-MIPMs
从图5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可以看出,Gly-Gly-MIPMs在前60min吸附量迅速增加,该阶段主要发生的是微球表面对Gly-Gly分子的吸附,所以呈现出很快的结合速率;60~120min表面吸附基本达到饱和,此时模板分子通过孔道向内扩散后吸附,其吸附速率受到传质阻力的影响,表现为吸附量增加变缓;120min后吸附基本达到平衡。该现象可以解释为Gly-Gly-MIPMs存在着深孔和浅孔,在开始吸附时,浅孔对印迹分子Gly-Gly的结合较快,当浅孔逐渐吸附饱和时,Gly-Gly分子开始向深孔传质,但此时存在一定的空间位阻效应,导致其吸附速率下降,从而使吸附量增加缓慢乃至达到平衡。该聚合物在2h后吸附基本达到饱和,体现了Gly-Gly-MIPMs对Gly-Gly分子的动力学快速响应性。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