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的产品亦由过去单纯7s、10s系列发展到今天的16s、12s系列、麻布系列、精梳系列、人造棉系列等等50多个品种,产品档次越来越高,质量亦稳中有升,在每一只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都十分注重研究,不断优化浆纱工艺这一重要生产环节,做到精益求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消耗来获得最大的效益,努力针对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原料(原纱)特性,通过优选不同的上浆工艺,来提高经纱的各项织造性能,达到提高织机效率的目的,现以7s麻棉纱浆纱工艺为例,我们的浆纱工艺就曾“三易其稿”。
众所周知,麻棉织物具有手感爽,舒适透气,风格粗犷等优点,是牛仔布家族中的高档产品之一,但是由于麻纤维的刚性大,表面光滑,质硬且挺,麻棉混纺成纱后,毛羽多且长,毛茸重,纤维与纤维之间抱合力差,伸长变形小,弹性差,强力低。因此给织造带来很大的难度,主要表现为开口不清,毛羽粘连,易断头,三跳织疵多等。鉴于麻棉纱以上的特性,我们相应采取“重披覆、低渗透、小张力低伸长”的浆纱原则,一开始选用了“聚丙烯酰胺(PAAm)+干小粉”的混合浆,主要是利用其酰胺水溶性好,成膜性好,粘着力大,浆膜强度高的特性来达到良好的上浆效果,但在生产中,由于酰胺的含固量较低,仅有8%左右,且具有吸湿性过大,浆膜伸长小,弹性差,故对增强不利,同时由于不同批号之间性能不稳定,浆液粘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过多,导致浆槽浆液粘度相对较低,且不稳定,这对贴伏麻棉纱表面毛羽是极为不利的。在GTM剑杆织机相对较大张力织造过程中亦表现为经纱相互粘连而造成开口不清,三跳织疵增多,断头率高,织机平均效率一开始仅为52%左右。
因此,我们又考虑采用“PVA+干小粉”相利用PVA浆膜坚而韧的特点,来改善纱线的伸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