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正交实验得出的碳酸钠浓度的优水平,改变碳酸钠的浓度,从而研究其最佳点。实验方案参见表4,织物2g,浴比1:50。
通过上述实验不难得出竹纤维染色时碳酸钠的最佳浓度为14g/L,在此值之下,染液的碱性较强,利于纤维素的离子化,纤维素负离子的浓度增强,纤维的膨胀增大,因此键合反应速率提高,固色率一般也将提高。但当碳酸钠的浓度高于此值时,染液的pH值增高,染液中[OH-]比纤维中[Cell-O-]增加更快,[Cell-O-]/[OH-]的值减小,水解反应的比例将增加,因此在活性染料固色时碳酸钠的浓度过高是不利的。
3.2.3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依据正交实验得出的染色时间的优水平,改变染色时间,从而研究出最佳染色时长。实验方案参见表5,织物2g,浴比1:50。
表5 染色时间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染色时间的研究,实验证明当染色时长为32min时,织物的K/S值最高,即当B型活性染料上染竹纤维时,染色时长以32min为宜,时间过长或过短反而会造成染色K/S值下降。
3.2.4染色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依据正交实验得出的染色温度的优水平,改变染色温度,从而研究出最佳染色温度。实验方案参见表6,织物2g,浴比1:50。
表6 染色温度对染色效果的影响
改变染色温度上染试样,测定染色的K/S值,实验数据见表6。可以看出,活性染料黄B-3BF的染色温度以60℃为宜。染色温度大于60℃时,其K/S值反而减小,说明温度过高,水解速率常数增加,固色率相应较低。
4 结论
本论文讨论了活性染料对竹纤维的染色工艺,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各种因素对竹纤维染色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与分析可以得知:
(1)竹纤维织物用B型活性染料进行染色时,其促染剂氯化钠的浓度以12g/L为宜,这样不仅有利于染色,而且节省能源;
(2)提高固色剂碳酸钠的浓度,会使染料发生水解反应,反而不利于固色,因此,碳酸钠的浓度以14g/L为宜;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