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前处理 >

棉纱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9日

因织物组织结构和加工设备流程的不同,棉纱在织染生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虽有各自不同的描述和侧重点,但仍可概括总结为纱线的稳定性、异性纤维、色差、条干不匀、粗细节、棉结、毛羽和强力等八个方面。现仅就服饰家纺用针织和机织棉纱的质量控制要点做一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1 稳定性

质量出现波动,最终影响织物质量的一致性,给客户交货带来麻烦。质量指标是纱线稳定的主要参考标准,纱厂依据用户提供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并要保持批内指标稳定在用户可接受的控制范围内。发现指标有趋势变化的征兆,要及时采取工艺技术措施或合理调整配棉成份。有的客户提不出质量要求,进行打样试织是必需的,经确认后,制定出相应的内控标准再行批量生产。切忌盲目发货,以免出现质量偏差,造成经济损失。

批号不同染色时需要重新打样,给染厂带来麻烦。棉纺企业应尽可能保持在长时期内获得来源相同、加工标准一致、性能接近的原料,以减少批号,满足大单客户的需要,以良好的服务争取到长期愉快的合作。

2 异性纤维

异性纤维具有含量少、危害大、不确定的特点,在加工中很难清除。可在布面上形成各种纱疵和色疵,降低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价格,给纺织企业造成很大损失。

从我国棉花加工企业现状来看,异纤控制尚不太理想。目前棉纺厂最佳的异纤清除方式就是人工挑拣、清花安装异纤清除机、络筒配置有异纤检测功能的电子清纱器,并辅之于周密细致的人工过程把关。对异纤要求较高的品种,人均挑拣量已经降低到30多公斤,用工已占总用工的10~20%。

尽管理如此,仍难达到高档织物的要求。布厂仍要组织人员在面料上修异纤,也有纱厂派专人到用户修布的服务队,往往引起拉毛、污染和断纱疵点。

3 色差

色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原棉成熟度差异过大引起的纤维颜色和吸色率的差异,在混棉不匀时而出现的染色差异。因此,棉纺厂不仅要测试和控制棉纤维的平均成熟度,而且还要测试和控制未成熟纤维含量,成熟度系数小于0.5的未成熟纤维含量应控制在14%以内。一般漂白坯可用成熟度低一档的原棉,而染色坯则需要用成熟度较好的原棉。

由于棉花资源的紧缺,我国棉花来源世界多个国家,国内不同地区的棉花性能也有非常大的差异。而我国短流程清梳联的发展不利于棉花更好的混和,成卷清花流程混和效果就更难以达到均匀,在原料的选用上应尽量采用产地集中,性能相近的棉花。对性能差异比较大的棉花可以进行预混及增加并合来实现混和均匀,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尝试单唛纺纱。

[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