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份,国家工信部发布《2010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其中印染行业涉及印染厂201家,淘汰落后产能38.1亿米左右。并且自进入2010年夏季以后,面对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多地先后掀起拉闸限电之风。种种迹象都显示,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节能降耗方面的坚定决心。那么我们作为印染企业的技术人员,除了设备的升级、工艺的改进就要从提高染色的再现性方面,减少染助剂消耗,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笔者仅就数年来在针织染整厂的工作经验,介绍如何提升浸染再现性的一些经验。
再现性是指化验室的复色配方到生产现场染色时,颜色再现的程度,广义的再现性还应该包括现场连续缸染色时颜色再现的程度。再现性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印染厂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再现性的因素很多,行业的专家就这方面论述也较多,故仅择其要者而述之。
何谓标准化操作?是指在染色生产过程中,所有染色工均严格地按照设定的工艺曲线(加料顺序、加料时间、升降温速率)进行操作,并将连续缸的机械参数,包括喷嘴压力、带布轮速度、运转一圈的时间等都控制一致,以求最大程度地降低班别人员差异、机台差异。相信在广东、江浙一带的很多染厂都知道标准化操作,并且有很多工厂正在或已经推行了染厂的标准化操作,那么标准化的执行是否彻底呢?标准化后连续缸的缸差应该非常完美,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缸差还很大,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还存在人为的因素。人们在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即重染色过程,轻后续整理。笔者曾经专案推动过染色再现性的提升,在现场的实际追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列举下面两个例子与大家分享。
(1)在染棉过程结束后,有的染色操作工习惯先洗一次清水,将布面残液洗除一部分,再进行调酸,中和布面残碱;有的操作工则直接进水、调酸。染深黑色时,由于残液中盐含量及水解染料含量均较高,从水洗的角度来说,洗一次清水,可以有效降低布面盐含量,有利于皂洗时布面浮色或水解染料的去除,对此徐顺成高工曾经特意做了实验[1],90g/L的初始盐浓度,洗1次清水后降为18g/L,洗2次后仅剩3.6g/L。而对于浅色而言,由于盐用量少,洗清水则没有必要,反而浪费1缸水。因此,操作的关键是是否所有人都洗水或都不洗水。另外酸用量是否足够,布面残碱是否完全中和了呢?如果有的人中和了,有的人中和不彻底,布面带碱,那么在皂洗过程中,染料—纤维键就会在碱性条件下断键,导致色光变化。
(2)在染涤纶深色时,一般都会采用保险粉+烧碱的还原体系,去除纤维表面附着的分染料,提高染色牢度。但是加保险粉、烧碱的次序和时间呢?有的操作工习惯于先加烧碱,然后回水加保险粉;有的人则习惯先加烧碱,清水加保险粉;还有的人烧碱、保险粉一起加。由于保险粉作为一种强还原剂,极易被空气或水中的氧氧化,而失去效用。不正确的加料方法将导致保险粉在加入染缸前已大量的无效分解,使织物的受还原程度不同,颜色自然会有较大差异。笔者以为正确的加料方法为烧碱、保险粉在80℃一起加入,因为保险粉在强碱条件下较为稳定。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