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L,SE-RFL,2BLN;染料浓度20g/L,一浸一轧,焙烘时间90S,轧余率50%左右,轧车压力4kg。水洗后测得K/S值如下图:
从图1、图2、图3中可以得出,最佳热熔温度分别是:S-GL 220℃,SE-RL 210℃,2BLN 195℃,由于染料结构的不同,其升华温度也不同,随温度的升高,染料的上染率逐渐增加;温度较低时,纤维没有足够大的空隙染料升华未能进入纤维内部固着,从而影响上染率;温度太高,染料大量升华逸入大气,固着纤维内的染料也会升华,从而降低染料的上染率。实际生产中使用中温型或高温型分散染料比较适合热熔染色。
图1为高温型分散染料的在不同温度下的上染率通过K/S值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215℃上染率略有下降,由于温度升高,染料升华增多而损失,但还有部分染料未升华,而未进入纤维内部,当温度达到220℃的时候,涤纶织物产生足够大的空隙,染料升华量增加,进入纤维内部固着的染料和升华出来的染料动态平衡增加,从而增加了染料的上染率。图2为温度对中温型分散染料上染率的影响,从190~210℃染料的上染率呈递增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纤维大分子链段运动加剧,纤维空隙增加,升华的染料进入纤维内部的几率增大,染料上染率增加。此时纤维力学性能损失较小,上染率能够达到生产所需要求,在实际生产中中温型染料被广泛应用。图3显示了低温型分散染料在不同温度下上染纤维的情况,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K/S值波动不大,可以得出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染料上染纤维没有很大差别,在195℃时染料上染率达到最高,但是由于在低温型分散染料的升华温度下上染纤维,往往达不到纤维染色饱和值,故在染浅色时,采用低温型分散染料更有利,可避免焙烘箱内染料升华损失过多。
3.2焙烘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本文采用的工艺是先预烘再焙烘,如果织物浸轧后烘干时受热不匀,水分不规则地气化,将引起染料沿着水分蒸发的方向移动,从而产生阴阳面,前后、左中右色差等染色不匀疵病,由于分散染料颗粒对涤纶缺乏亲和力,因此,烘干时很容易发生泳移现象,常用的是红外线预烘和热风烘干相结合的烘干方式,降低织物浸轧后带液率,以及加入适量的防泳移剂都可以减少染色过程中的疵病。故预烘温度采用100℃,时间为30s。
染色过程中焙烘时间也是影响染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分为三个阶段:①织物升温到染色焙烘温度所需的时间②染料吸附所需时间③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固着所需时间,这三个阶段交叉进行,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焙烘时间与织物厚度和紧密度、设备加热效率、焙烘温度及染色深度等因素有关。对于松薄织物、设备加热效率高、焙烘温度高、染浅色,焙烘时间较短;相反,则要适当延长焙烘时间,保证染料充分发色、固色,获得匀染、透染的效果,焙烘时间过程会导致染料升华增加而损失。
在以往的论文资料中焙烘时间都在90~150s这个范围内,在实际生产中焙烘时间决定定型机的车速,从而制约着工艺生产的效率,本实验大样在8节烘箱组成的定型机(全长25M左右)上进行,车速18m/min,实际染色的布样在焙烘90s后已经可以达到生产的要求。本实验小样在RAIPET轧车、定型机上进行,焙烘时间对染料染色的影响,如图4所示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