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纱过程中千米棉结是逐步上升,除了在清梳工序排除一部分外,在后部工序得到一些控制也是降低千米棉的重要措施,本文着重对并条工序的牵伸分配、压力棒在牵伸区中的高低位置、车速及温湿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在涤棉普梳产品生产过程中,围绕如何降低成纱的千米棉结,结合T/C65/35 13tex品种的生产,开展了工艺研究与探讨。
1 原料情况
涤纶:产地天化、规格1.56×38mm原棉:技术品级2.57、成熟度1.69、技术长度29.52mm、细度5672、有害粒数1231、整齐度1174、短绒率10.35%、单纤强力4.0g
2 工艺流程
3 工艺研究
传统的纺纱技术中,人们总结出来棉结杂质变化规律,从清棉开始棉结是逐步上升的.梳棉工序后棉结急剧下降,并联、粗、细工序开始上升。因此,将梳棉工序做为控制棉结的关键,而对于并条工序的功能,人们的理解只局限在利用多根并合与牵伸达到均整、混合、拉细须条的作用,而对根据纤维的性质和形态,采用不同措施,极大限度地消除纤维的弯钩,伸直纤维,减少浮游纤维,提高纤维变速点的稳定与集中认识不足,更未注意到在牵伸过程中因牵伸工艺选取不当等问题,而造成棉结增多的可能性。
3.1 问题的提出
我们在生产T/C13tex品种过程中注意到清梳工艺设计的合理性,梳棉棉网的结杂粒数控制的比较理想,纯棉的结杂的粒数为15/15,纯涤的棉结粒数为0~3,然而成纱的千米棉结可高达450粒,为乌斯特97公报的50%的水平,造成后部织造的匹布外观结杂偏高。对此,我们先对并条工序的工艺、条子质量进行了剖析。涤预并结杂粒数没有增多,说明工艺配置合理,随着并合的增加,棉结杂质粒数成倍增长,抽验各道并条棉结杂质粒数的结果见表1。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