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1 正交试验分析
采用L9(34)正交试验(浴比20∶1),分析改性条件对上染率的影响,见表1。
表1中,各因素对上染率影响按大小顺序排列为:氢氧化钠用量(改性温度(改性剂用量(改性时间。
2. 1. 2 单因素分析
(1)氢氧化钠用量对上染率的影响在阳离子改性剂用量为40 g/L、氢氧化钠用量为2. 0~16 g/L的改性液中,于95℃对棉织物改性处理30 min,然后水洗至中性,烘干。用三种活性染料进行
染色,结果见图1。
图1中,在相同条件下,三种染料上染率的大小顺序为:活性藏青RGB(活性黄棕K-GR(活性红M-2B。原因可能与染料的直接性大小有关。直接性太高不利于染料对织物的匀染,所以匀染性结果与直接性相反。随着氢氧化钠用量升高,各染料的上染率有很大提高,尤其是活性黄棕K-GR和活性红M-2B。氢氧化钠用量达到6. 0 g/L之后,随氢氧化钠用量提高,上
染率趋于平衡。
(2)改性温度对上染率的影响
在阳离子改性剂用量40 g/L,氢氧化钠用量6. 0 g/L的改性液中于不同温度下处理棉织物30 min,水洗、烘干后,用三种活性染料进行染色,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改性温度95℃时,三种活性染料的上染率均最高。在低温区,提高温度有利于改性剂与纤维素纤维的反应,表现为染料上染率提高;达到一定温度后,影响减小,染料的上染率也趋于稳定。结合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的结果,棉织物阳离子改性优化工艺为:改性剂40 g/L,氢氧化钠6. 0 g/L,改性时间30 min,改性温度95℃,浴比20∶1。
2.2 改性棉织物染色工艺优化
2. 2. 1 正交试验分析
将优化改性工艺处理的棉织物采用L9(33)正交试验进行染色,测试改性棉织物的上染率,见表2。
由表2极差分析可知,各因素对上染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 pH值(染色时间(染色温度。
2. 2. 2 单因素分析
(1)染液pH值对上染率的影响
调节染液pH值为1, 3, 5, 7, 9, 11和13,于60℃下对改性棉织物染色60 min,结果见图3。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