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传统前处理工艺,全棉织物采用碱煮、氧漂或碱煮氧漂一浴工艺;涤棉织物采用碱煮氧漂或碱氧煮氧漂工艺。20世纪80年代初推出的碱氧一浴冷轧堆工艺,不仅可应用于全棉织物的前处理,还可用于棉混纺、交织物的前处理。但后者冷轧堆工艺生产周期较长,且反应较剧烈,常通过降低烧碱浓度应用于涤棉织物。随着新型高效精练剂的开发,一些反应较温和,又能去除棉籽壳的碱氧一浴工艺得到应用,该工艺制得的前处理半制品质量稳定,且大大降低了排放污水的pH值和COD。
碱氧一浴法温堆工艺是一种介于冷堆与热工艺之间的创新前处理工艺,可以在常规的履带联合机上连续进行,根据织物厚度和组织稀密不同,堆置温度可控制在60~80℃。温堆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反应箱内蒸汽饱和度不足所造成的织物因局部风干而产生的各种疵病,且适用于大多数织物。
1 煮练中产生疵病的原因分析
横档、折痕、生斑是煮练中常见的疵病,其产生原因,主要与设备、操作以及织物组织结构等有关。
1.1 设备因素
通常规定反应箱温度为100℃,箱内必须保持蒸汽有足够的饱和度。因此,首先要提供足够的饱和蒸汽,并使箱内保持一定的微压,如大于0. 01 kg/cm2。国内大多数汽蒸箱的蒸汽是通过箱底水槽进入箱内的,水槽的面积与水层的高低,对通过的蒸汽降温及带水量密切有关。若使用热电厂供给的过热蒸汽,因其热值极高,必须有足够大的水槽面积和足够高的水层高度,水槽面积要大于16 m2,水层高度要大于35 cm,并且喷汽管要多、喷汽孔要细,尽量增加蒸汽与水的接触面。如果反应箱在这方面有缺陷,最容易产生煮练疵病。另外,蒸箱封口设计不合理,以及密封性不好,同样会出现以上问题。国外的反应箱大多采用饱和蒸汽发生器,根据箱内温度变化自动控制进汽量,使供给的饱和蒸汽始终保持在104℃,湿织物在箱内基本无蒸干现象,因此反应箱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1.2 操作因素
100℃饱和汽蒸,需保持箱内微压,使封口略有蒸汽逸出。蒸汽逸出太多,会造成能源浪费,但如果箱内产生负压,则将会有大量的空气进入,破坏箱内蒸汽饱和度,织物极易产生横档疵病。
1.3 织物组织结构因素
实践经验表明,凡是织物表面积大的绒类、贡缎类织物,在蒸汽饱和度差的蒸汽反应箱内容易产生履带板印和横档白条,而布身紧密坚实的织物,如9. 8×2 tex/9. 8×2 tex线卡,则容易产生压皱痕。
宜兴乐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采用碱氧一浴温堆(60~80℃)工艺成功地加工了几批人棉闪色灯芯绒(经100%棉/纬50%棉+50%粘胶275.6根/10 cm/504根/10 cm 14W),解决了常规前处理易产生的问题,特别适用不耐热碱处理的纤维加工而成的织物。
2 碱氧一浴温堆工艺小试
碱氧一浴热工艺已成熟地用于涤棉织物的前处理,而用于全棉织物尚存在一些问题。碱氧一浴温堆工艺,是在低碱氧一浴热工艺,即低碱H-D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为了摸索碱氧同浴组分的合理性,将有关低碱前处理药剂配成7组溶液(见表1),在100℃水浴锅上定时测定双氧水的分解情况,结果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