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着色装置沿纬向移动,在织物经向(即长度L方向)上产生渐变色变化。由于着色装置的长度有限,因此整匹织物的染色需要重复多次操作才能完成,如图4所示。
织物移动的染色方式是一种连续的着色方法,它将装有多个喷液着色器的着色装置固定,移动织物并同时进行染色。这种方式与前述着色装置沿经向移动方法相同,在织物上只能产生纬向变化的渐变色,如图5所示。
2 染色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的控制
织物采用上述渐变色着色装置着色后,染料只是机械地附着在织物表面,还需经过后道加工才能固着。完整工艺流程为:坯绸准备→着色→干燥→汽蒸发色→水洗、固色→烘干整理→成品。现将各工序中相关工艺条件的控制及注意事项简介于后。
2.1给液量
着色时,给液量太少,不利于染料渗化流动,易造成条状色;给液量太多,会引起染液流失,且干燥时间延长。给液量应根据织物品种进行控制。从真丝织物试验结果看,仿丝类织物给液量可控制在90%~100%,绉类、缎类织物给液量可控制在100%~120%。为便于控制,设计时将喷液着色器的流量固定不变。着色装置上喷液着色器的数量系根据织物幅宽或经向渐变色的长度而确定,所以一旦织物门幅或经向渐变色的长度确定,着色装置在单位时间内的给液量也就
确定下来,只需调节着色装置或织物的移动速度,就可方便地改变织物上染液的施加量。例如。某织物门幅为114cm,假设着色装置上排列的喷液着色器需要40个,每个喷液着色器的流量是30g/min,那么着色装置的给液量为1200 g/rain。如果织物每米质量100g,控制100%的给液量,着色装置移动速度应调为12m/min;若给液量需控制为120%,着色装置的移动速度应调为10m/min。同样,若织物每米质量为50g,要控制100%的给液量,速度应调到24m/min。
2.2着色器染液浓度
着色器染液浓度的调节关系到颜色过渡的自然程度。理论上,每个着色器的着色宽度越小,颜色过渡越自然。但是,综合考虑制作难度、成本以及操作简易度等因素,将每个着色器的着色宽度控制在2-3cm。相邻两个着色器的染液浓度差,应根据渐变色实际宽度进行调节。着色器染液浓度的调节具体可采用三种方法:浓度递增系数增加法、浓度递增系数相同法和浓度增加值相同法。采用的调节方法不同,颜色的过渡效果也不相同。
取10只着色器作为一组,总宽度约30cm。按此宽度,幅宽114cm的织物可染4个颜色的渐变色,染液质量浓度限定在l~30g/L。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