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顶破强力反映了纤维在漂白过程的强力损失。由表1可知,织物的顶破强力随碱剂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当碱剂用量较高时,下降的趋势减缓。织物强力的下降是由于在碱性条件下,牛奶蛋白纤维中蛋白质大分子上的肽键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水解[1]。
上染率可反映织物经过漂白后的可染性。由表1可知,织物经漂白后的可染性降低。当碱剂用量为2.0g/L时,上染率不到80%。上染率下降的原因在于碱剂导致织物中牛奶酪素蛋白水解,蛋白质含量降低,从而使可染性下降[6]。
3.2 H2O2/HK用量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H2O2/HK作为氧化漂白剂,其用量直接影响漂白效果。H2O2/HK用量分别为2/2,5/5,10/10,15/15,20/20,25/25,30/30g/L条件下,对牛奶蛋白纤维织物进行漂白,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当H2O2/HK用量低于10/10g/L时,织物白度随着漂白剂用量增加而显著提高;当H2O2/HK用量在10/10~20/20g/L时,随着漂白剂用量增加,白度不再提高;当H2O2/HK用量高于20/20g/L时,白度随着漂白剂用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原因在于当H2O2/HK用量过高时, H2O2与TAED和NOBS反应生成的过乙酸和过壬酸除了破坏色素外,还造成了其它基团的氧化,导致白度开始下降。因此,为达到较
高的白度并合理利用漂白剂, H2O2/HK用量以10/10~15/15g/L比较适宜。
织物的顶破强力随着H2O2/HK用量提高而略有下降。这是因为H2O2/HK用量的提高会增加纤维的氧化损伤,造成织物强力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较小。这也表明腈纶基牛奶蛋白纤维耐氧化剂的性能较好。织物的上染率随着H2O2/HK用量提高而逐渐下降。这有可能是因为H2O2/HK用量的提高使溶液中的过乙酸、过壬酸量增多,而过乙酸、过壬酸是强氧化剂,会使牛奶蛋白部分碱性氨基酸发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变性,从而降低可供酸性染料以离子键形式上染的
染座数量[5]。
3.3 漂白时间对漂白效果的影响
选择漂白时间分别为30,40,50,60,70,80和90min,对牛奶蛋白纤维针织物进行漂白,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总体上,织物的白度随着漂白时间延长而提高。漂白时间60min内,白度随着时间延长而显著提高;漂白超过60min后,白度的提高趋势减缓,到80min时白度达到最高;90min后白度略有下降。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