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天然彩色棉纤维的表面结构变化
图1为处理前后天然彩色棉纤维的表面结构。图1(a)为未处理的天然棕棉纤维,纤维表面平滑,有沟槽状起伏皱纹。图1(b)是用0.4%(O.W.f)的果胶酶处理后的天然棕棉纤维,纤维表面有孑L洞出现,表面结构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当果胶酶用量为0.6%(O.W.f)时,纤维表面出现凹槽(见图1(C)),且有突出的原纤,纤维表面裂痕和孑L洞较为明显。同果胶酶处理后纤维表皮上形成不连续的凹槽相比,碱处理后(见图1(d))的纤维表皮呈连续状大片脱落,由此推断在处理条件较为剧烈时,碱的作用可能会波及纤维内部其他物质,使得纤维的主体受到损坏,从而使纤维的强力下降。
2.3 天然彩色棉纤维的脂蜡质含量
处理后天然彩色棉纤维的脂蜡质含量测试结果见表4。与未处理的天然彩色棉纤维相比,水处理后纤维的脂蜡质含量并未减少,果胶酶处理后纤维的脂蜡质含量略有减少,碱处理后脂蜡质含量大幅降低。对比天然棕棉与天然绿棉纤维脂蜡质减少的量可以推断,果胶酶处理后纤维减少的脂蜡质主要
为表皮中的脂蜡质。有研究表明,绿棉次生层内有嗜锇层,嗜锇层与脂肪、木脂素和色素有关 。碱处理后绿棉脂蜡质含量大量减少,说明在碱处理过程中次生层内的嗜锇物质有可能流失,因而绿棉中的色素也有可能随之流失。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