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整 >

转杯纺纱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5日

转杯纺纱,自由端纺纱方法之一,因采用转杯凝聚单纤维而称转杯纺纱。初时主要用气流,中国又称气流纺纱。转杯纺纱的纺纱速度高,卷绕容量大,纺低级棉和废落棉有良好的适纺性,劳动环境也大为改善。

 气流纺纱最早是1937年贝特尔森在丹麦提出的专利,后来又经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学者不断研究。中国从1958年开始研究,1967年开始逐步应用于工业生产。70年代以来,转杯纺纱的工艺技术和机械设备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广。世界有许多制造厂生产多种机型,约有300多万头转杯纺纱设备,应用遍及五大洲几十个国家。适纺原料从棉和棉型化学纤维发展到毛和毛型化学纤维,既有纯纺也有混纺。纺纱号数范围可达190~13号(3~45英支),转杯速度已从 3万转/分提高到5~6万转/分,甚至高达7万转/分以上。转杯纺纱机上已普遍采用有排杂装置的纺纱器、半自动和全自动的清洁、接头和落纱装置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装置。转杯纺纱前后工序的工艺和设备配套也在不断完备。 
 

原理  喂入的纤维条被包覆有针布的回转分梳辊开松成单纤维,随气流输送到高速回转的转杯内壁,在凝聚槽内形成纱尾,同时被加拈成纱引出,直接绕成筒子。转杯纺纱与其他自由端纺纱方法的主要区别是凝聚加拈机构和作用不同。单纤维进入转杯后,先被送到转杯内壁的斜面上。由于转杯内壁表面速度较高,纤维沿着内壁的周向平行排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滑向内壁最大直径处的凝聚槽内,在此叠合成环形的须条,这就是纤维的凝聚过程。在凝聚过程中,纤维按周向循环排列,故有并合效应。转杯带动AB纱段一起高速回转,在A处受阻拈器的摩擦作用,在AB纱段和引出的纱段中遂产生拈度。AB段纱条中的拈度因扭转力矩向凝聚槽内纱尾的BC长度内传递,使纱尾在剥离点B的附近有一定的强力,可以减少断头。正常纺纱时,纱尾从B点处逐渐被剥离并引出,所以AB纱段的回转速度一般超过转杯速度,两者线速度之差即为卷绕线速度或输出速度。凝聚槽内的纱尾在剥离点 B处的纤维数量,等于成纱截面中的纤维数量,然后逐渐变细。理论上在一周的末端D处纤维数量应当为零,但实际上杯内纤维不断向下滑移,故D点处有纤维与剥离点B相搭接。在纱条加拈剥离引出时,沿转杯回转方向位于B点前的纤维就成为纱条的一部分,而位于B点后的部分纤维就容易被带出缠绕在纱身外层,形成气流纱的缠绕纤维。  

[1][2]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