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起毛起球
本文试验采用圆轨迹法,测试方法是在一定条件下,先用尼龙刷使织物试样起毛,而后用织物磨料使试样起球,再将起球后的试样与标准样对比,评定其起球等级。
3.3.3.1针织物与机织物
选用第1组试验材料的羊绒/拉伸细化羊毛20/80机织物与羊绒/拉伸细化羊毛30/70针织物相比较,经过摩擦后可明显观察到机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强。这是因为织物组织紧密不易起球,紧密织物受外力摩擦作用时,纤维间游离困难,织物表面不易产生毛茸,已经形成的绒毛,由于纤维的摩擦力大,不易游离到织物表面。
3.3.3.2单纱针织物与股线针织物
将第1组试样与第2组试样作比较,股线针织物的平均等级为3.5级,而单纱针织物的平均等级为2.5级。股线织物一般较单纱织物不易起球,这是因为在合股加捻过程中,可以减少毛绒头端伸出纤维的几率,从而减少了形成毛球的客观条件。
3.3.3.4不同混纺比的针织物
将第2组试验后的样品与样卡比较,评出样品等级。依目测而定,6种试样的起毛起球性接近,都处于2.0~2.5级,抗起毛起球性较差。
纤维越短,起毛起球越严重。这是因为纤维越短,绒纱中纤维头端越多,织成成品后露出纱线和成品表面的纤维头端就越多,经外力摩擦后纤维头端就会显现出来,产生更多的“毛”和“球”。另外较短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及摩擦力较小,纤维容易从纱线中滑脱,从而增加了起毛起球的机会。细纤维比粗纤维易起球,因为同样支数的纱线,纤维越细,纱线中纤维根数越多,纱线的毛羽数就越多,此外纤维越粗越刚硬,竖起于成品表面的纤维头端越不易纠缠成球。
拉伸细化羊毛与羊绒细度接近,长度较长,在混纺过程中可以改善因羊绒长度短,头端容易露出的问题。
4织物手感评定
本文试验采用主观评定法中的秩位评定法,先由数名检验人员按各自的感觉对织物风格水平做出判断,对织物风格的水平由高到低顺序排队,排队顺序号1,2,3…,n,即为秩位数(n为织物试样总数)。然后将各检验人员对每种织物打出的秩位数相加得到总秩位数,最后根据总秩位数对这些织物风格的优劣水平进行相对比较,作出感官评价的结果,如表4所示。第1组试样:5种试样为由不同混纺比的原料所纺制的32tex×2的股线双根喂入织成的平纹针织物;第2组试样:6种试样为由不同混纺比的原料所纺制的32tex单纱单根喂入织成的平纹针织物。
第1组手感评定排序为:50/50>100/0>30/70>40/60>20/80,第2组手感评定排序为:50/50=40/60>30/70=20/80>100/0>30/40/30。
综合2组的手感评定,风格最好的是羊绒/拉伸细化羊毛50/50。
主观评价法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但是缺乏理论指导和定量描述,从评价过程看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集中行业专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样品进行检验,虽属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但根据经验对手感优劣给予评定,与个人的心理、文化素质等主观影响因素有关,无法排除主观任意性,仅是好、一般、坏等的分类形象描述,不能定量反映手感特征。限于试验条件,此次评价仅对几种织物做出定性评价,从主观上反映出不同混纺比织物的手感风格。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