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保护和发展蓝印花布技术,推动其技术革新以适应当代纺织品市场的发展潮流,重新定义蓝印花布的优势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引入偶发性色彩的创新概念,从蓝、印、花、布4个角度分别结合偶发性色彩提出其创新设计的构想,指出生动、人性化的偶发性色彩是改变蓝印花布传统风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分析了我国蓝印花布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的优点与不足,归纳了蓝印花布的色彩、工艺、图案、原料4个方面的主要优势特征。
蓝印花布是一种以纸版刻花、漏印防染、靛蓝染色为典型特征的传统印染工艺,它使用的植物染料具有驱虫、环保的优点。据史料记载,蓝印花布工艺的发轫不晚于公元12世纪的南宋时期,盛行于明清两代,在中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与蜡染、扎染并誉为“国粹三染”。
与扎染和蜡染比较,蓝印花布产品的优势是印染品质均匀,“花回”循环完整,匹料生产效率较高;但与现代平网、圆网印染技术比较,所用天然植物染料产量低、匀染困难。如果要追求匀染必须降低浴比、反复浸染,不仅操作时间长、染料耗费多,且染成色彩的变化余地减小。
作为当代色彩设计的一种理念创新,偶发性色彩全方位地融入蓝印花布设计,将突出印染过程中偶发因素的影响与控制,强调非标准化的手工意韵回归,为重新定位蓝印花布的优势特征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蓝印花布的色彩特征和创新构想
蓝印花布之美,“靛蓝美是第一要义”。靛蓝色来自于天然染料,染色过程中色地呈现氧化还原过程,明度逐步降低至于青黑,反衬出漏白的防染图案。蓝印花布传统工艺是将纺织品浸入染浴而逐渐上染,染液浓度相应下降,工艺技术直接影响着蓝印花布的颜色浓淡和染色牢度;在后整理过程中,靛蓝色可能随着整理时间的长短、整理强度的大小和整理种类的不同,出现明度色差、纯度色差以及色相融合等不均匀的色彩现象;在使用过程中,摩擦、洗涤等外力也可能造成靛蓝局部褪色效果,体现出天然染料分子结合性弱、固色性较差的特点。可见,蓝印花布的靛蓝是相对的经验性标准,而不是以国际统一的标色系统界定出标准色号。
在蓝印花布染色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原有浸染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渐染、段染、泼染等技术手段,在色地上造成色彩的偶然性差异,如深浅变化、肌理变化、色块轮廓变化甚至是套色效果。渐变染色的蓝印花布见图l,体现偶发性色彩生动随意的优点,符合当代纺织品市场的色彩流行趋势。
在蓝印花布传世实物中偶见红色、赭石色及套色作品,可见历代艺人也曾大胆地对蓝印花布色彩作过革新。如果突破靛蓝色的限制,茜草(染红色)、苏枋(染暗红、茶色)、紫草(染紫色)、栀子(染黄色)、槐花鼠李(染绿色)等多种色谱齐全的天然染料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使用,足以满足丰富蓝印花布色彩特征的需要。
2蓝印花布的工艺特征和创新构想
蓝印花布工艺特征是手工纸版漏印,其色地效果的清晰完整度优于蜡染和扎染,效率远高于织绣提花等技术,但与现代机械化印花的精度和效率相比,在手工业时代体现出的市场优势不复存在,因此,蓝印花布必须在手工操作的非标准性上重新确立产品优势。手工特征不应局限于手工操作过程而更应强调人性化的经验特色即偶然成形、不易复制,更应强调在色彩和图案上体现自由多变的效果,这也是偶发性色彩概念的重要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