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工艺流程
配制前处理所需要的浸渍液一升温至所需温度一加入织物一在浸渍液中处理一定时间一取织物一温水洗(10~159钟)一冷水洗(10~159钟)一自然条件下晾干至恒重一织物性能测试。
1.3性能测试方法
1.3.1减量率
减量率计算方法:未进行处理时织物的重量与浸渍处理后织物的重量(在室温下平衡244",时)之差,占未进行处理时织物重量的百分数,衡量织物去除浆料和部分天然杂质的效果。
1.3.2白度值
用X·rite84ooN色配色仪,采用标准的D65光源照明色样,使用CIE1986年推荐的标准白度公式,将试样折叠成四折,在前后面不同位置各测量4次,然后取8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测定浸渍处理后织物(在室温下平衡24zJ',时)的白度值。
1.3.3弯曲长度
衡量织物的挺括性、悬垂性、柔软性,弯曲长度越短,织物越柔软。将试样裁成长20厘米、宽2.5厘米的长条,试样被作为均布载荷悬臂梁平置于LFY一207自动织物硬挺度试验仪的T作平台上,通过驱动机构使其沿长度方向作匀速运动,测量滑出长度。试样测量均为径向。
1.3.4染色后织物的K/S值
用X·rite8400测色配色仪,采用标准的D65光源照明色样,将试样折叠成四折,在前后面不同位置各测量4次,然后取8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测量染色后织物的K/S值。
2结果与讨论
2.1退浆酶A一2用量对织物处理效果的影响
退煮漂一浴一步法前处理工艺条件:浴比l:30,温度80℃,时间30min,硅酸钠5g/L,平平加一00.5g/L,渗透剂B2g/L,30%双氧水用量8ml/L,DH值为8,酶用量分别设定~2g/L、3g/L、4g/L、5g/L、6g/L,经处理后织物的性能见表3。
1.2.2工艺流程
配制前处理所需要的浸渍液一升温至所需温度一加入织物一在浸渍液中处理一定时间一取织物一温水洗(10~159钟)一冷水洗(10~159钟)一自然条件下晾干至恒重一织物性能测试。
1.3性能测试方法
1.3.1减量率
减量率计算方法:未进行处理时织物的重量与浸渍处理后织物的重量(在室温下平衡244",时)之差,占未进行处理时织物重量的百分数,衡量织物去除浆料和部分天然杂质的效果。
1.3.2白度值
用X·rite84ooN色配色仪,采用标准的D65光源照明色样,使用CIE1986年推荐的标准白度公式,将试样折叠成四折,在前后面不同位置各测量4次,然后取8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测定浸渍处理后织物(在室温下平衡24zJ',时)的白度值。
1.3.3弯曲长度
衡量织物的挺括性、悬垂性、柔软性,弯曲长度越短,织物越柔软。将试样裁成长20厘米、宽2.5厘米的长条,试样被作为均布载荷悬臂梁平置于LFY一207自动织物硬挺度试验仪的T作平台上,通过驱动机构使其沿长度方向作匀速运动,测量滑出长度。试样测量均为径向。
1.3.4染色后织物的K/S值
用X·rite8400测色配色仪,采用标准的D65光源照明色样,将试样折叠成四折,在前后面不同位置各测量4次,然后取8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测量染色后织物的K/S值。
2结果与讨论
2.1退浆酶A一2用量对织物处理效果的影响
退煮漂一浴一步法前处理工艺条件:浴比l:30,温度80℃,时间30min,硅酸钠5g/L,平平加一00.5g/L,渗透剂B2g/L,30%双氧水用量8ml/L,DH值为8,酶用量分别设定~2g/L、3g/L、4g/L、5g/L、6g/L,经处理后织物的性能见表3。
从表3种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酶用量的增加,减量率逐渐增加;弯曲长度变短;酶用量对白度值没有多大影响。这是因为随着整理液中酶用量的增加,溶液中酶浓度增加,酶与果胶及蜡质反应速度加快,除杂效果好,因此减量率增加。酶用量初步确定为5g/L。
将处理后织物进行染色,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的用量(ow1)均为1.5%。染色后织物的K/S值见表4。
从表3种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酶用量的增加,减量率逐渐增加;弯曲长度变短;酶用量对白度值没有多大影响。这是因为随着整理液中酶用量的增加,溶液中酶浓度增加,酶与果胶及蜡质反应速度加快,除杂效果好,因此减量率增加。酶用量初步确定为5g/L。
将处理后织物进行染色,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的用量(ow1)均为1.5%。染色后织物的K/S值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