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前处理 >

棉织物复合生物酶短流程前处理工艺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8日

2)复合生物酶前处理工艺

烧毛一水洗一浸轧酶处理工作液(果胶酶+淀粉酶6g/L,纤维素酶1~5g/L,EDTA0.5~3g/L,渗透剂JFC 1~3g/L等,pH值7.0)一汽蒸(65℃×60min)一热水洗(95℃)一冷水洗一烘干一浸轧漂白工作液(42%双氧水5~25g/L,NaOH 2—15g/L,硅酸钠3g/L)—8℃汽蒸20min水洗一烘干

1.2.2染色工艺

浸轧染色工作液(活性红3BF5 L,活性黄3RF5 L,活性蓝FBN5g/L)烘干一浸轧固色液(元明粉200g/L,纯碱3Og/L,防染盐s5 L)一汽蒸固色(110℃x2min)一水洗一皂洗一水洗一烘干

注:以上浸轧过程中轧余率均为70%。

1.3测试方法

(1)退浆率

淀粉浆料去除率用碘量法测试,PVA去除率采用碘一硼酸法测试。取二者的平均值作为织物的退浆率。

(2)棉籽壳去除效果

采用目测比较,基本无棉籽壳,则去除效果为1级,达到传统工艺的棉籽壳去除效果即为5级。

(3)毛效

参照FZ/T01071-2008{纺织品毛细效应试验方法》,用LCK一800纺织品毛细效应测试仪测定。

(4)白度

将被测织物折叠成四层,采用SBDY一1数显白度仪测定3次,取平均值。

(5)染色深度

采用SF300思维士电脑测色仪进行测试。

(6)断裂强力

按GB/T3923.1—1997《纺织品织物拉伸性能第1部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条样法》,在YG65N型电子织物强力实验仪上测试。

2结果与分析

2.1新型生物酶前处理工艺条件优化

2.1.1果胶酶及淀粉酶的用量

果胶酶与淀粉酶为同一生产厂家提供,总用量为6g/L,汽蒸温度65℃,最适pH值7.0。

2.1.2纤维素酶用量

按1.2.1(2)节工艺进行试验,EDTA用量1.5g/L,渗透剂JFC用量2g/L,双氧水及烧碱用量均为l0g/L,考察纤维素酶用量的影响,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随着纤维素酶用量增加,棉织物的退浆率、棉籽壳去除效果及毛效都有一定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其与果胶酶及淀粉酶协同作用,促进了纤维上浆料及天然杂质的分解去除。不过,纤维素酶本身对纤维的刻蚀作用也随着其用量的增加而增强,织物的断裂强力下降较多。因此,在不影响棉织物强力的前提下,纤维素酶用量为3g/L时,可达到较理想的处理效果。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