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注意事项:
配制漂液顺序:先放适量的水,再加渗透剂、稳定剂,然后加过氧乙酸搅拌;
漂白浓度需合理选择,既要达到理想的白度和去染效果又要使纤维损伤较小,需根据不同前处理情况及设备条件而定;
稳定剂的种类很多,硅酸钠是最常用的一种;其价格低廉,稳定效果好,白度高,但易起硅垢,需及时清理:
硅酸钠不易溶解,需不断地使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加热升温时也需间断性地搅拌。
1.3实验结果与讨论
1.3.1过氧乙酸用量对漂白织物白度的影响
通过过氧乙酸漂白实验中不同的过氧乙酸用量测试,以及对织物白度和顶破强力的测定,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过氧乙酸的用量的增加,漂白白度先上升后下降,在过氧乙酸的用量为4~8g/L时,漂白白度逐渐上升,在过氧乙酸用量8-20g/L时,漂白白度逐渐下降。从织物的顶破强力来看,纤维强度却基本保持不变。过氧乙酸的漂白机理一般认为,过氧乙酸分解生成的过羟基与色素中的共轭体系作用,达到消色作用。过氧乙酸在较低浓度下分解生成的能量容易快速消耗在水中,随着过氧乙酸浓度增加,分解速率加快。因此,当过氧乙酸浓度超过一定量时,漂白的白度提高不大。
纤维强度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大豆纤维本身结构造成的。大豆蛋白纤维表层为改性蛋白质,中间靠缩醛聚乙烯醇交联。大豆纤维在过氧乙酸浓度增加时,强度保持不变的原因是由于聚乙烯醇交联没有或者很少受到破坏,这充分表明了采用过氧乙酸能提高织物的白度且不造成纤维损伤。
1.3.2漂白温度对漂白织物白度的影响
通过在过氧乙酸漂白实验中不同的温度的测试,结果见表2:
表2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纤维的白度增加。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加速了过氧乙酸的分解。但当超过一定温度时,过氧乙酸分解过快,只有部分参与反应,其余的都消耗在工作液中。因此,温度超过8O℃时,纤维的白度有所下降。表2显示,随着温度升高,纤维强度先稍有上升,然后下降。分析认为,大豆纤维在纺丝时,经过拉伸、卷绕等一系列加工后,纤维内部存在着内应力,随着温度的升高,内应力得以释放,表现出纤维强力有所增加。当温度超过60℃时,纤维表面蛋白质受到损伤,因而纤维强力又有所下降。
1.3.3漂白时间对漂白织物白度的影响
通过在过氧乙酸漂白实验中不同的加热时间的测试,结果见表3。
由表3知,随着时间的延长,白度提高。但当时间超过60min后,白度提高趋于平缓。因此可以从工作液中气泡量的多少来判断,在实验中发现,漂白60min前,气泡量很多;超过60min后,气泡量明显减少,而且过氧乙酸的气味也会变的很淡,因此认为过氧乙酸在漂白60min前已基本分解完全。过氧乙酸分解速率与其浓度有关,浓度高,分解快;浓度低,分解慢。随着时间的延长,过氧乙酸浓度逐渐下降,分解速率也同时降低,漂白白度增加缓慢,因此靠延长时间来提高白度不可取,且浪费能源,增加加工成本。强度受时间影响的原因与温度相似。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