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配方:①甲法:染料X%(0wf)、30%NaOH2 4mL/L、85%保险粉7g/L、太古油4~5滴、浴比1:50。②乙法:染料X%(0.W.f)、30%NaOH1 3mL/L、85%保险粉6g/L、NaC1 18g/L、太古油4~5滴、浴比1:50。
氧化工艺:30%H2O24mL/L,温度55,时间20min。
皂煮工艺:皂片2g/L,Na2CO2g/L,浴比1:30,温度95℃.时间10min。
1.3测试方法
(1)织物反射光谱:采用U-4100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仪测试,波长扫描范围240~2600nm。
(2)耐摩擦色牢度测试:按AATCC8—2001(2004)《耐摩擦色牢度标准》测定。
(3)耐洗色牢度:GB/T39213—1997(相当于ISO105一C03:1989):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试验3。
2结果与讨论
2.1树叶近红外反射光谱
近红外伪装的目的是使目标融合到背景中去.即使目标的近红外反射光谱与背景相一致。而背景非常复杂,通常可分绿色(植物),黄褐色(沙漠和岩石)和白色(雪)。一般情况下,近红外伪装是指用叶绿素进行伪装.也就是使目标的近红外反射光谱与叶绿素相似为此本文仅对绿色背景进行分析选择测试了12种不同的树叶.这里仅给出梧桐树叶(阔叶林)、松树叶(针叶林)、竹叶、广玉兰叶和芭蕉叶的反射光谱(见图3),其它树叶的反射光谱与此相似。

由图3可见,植物绿色调的反射率范围很宽:在550~650nm之间反射值骤降,称为叶绿素吸收带:在波长较长的红光与近红外波段,天然植物的光谱反射率上升很快,但不同树叶的反射值大小各有不同为了较好地与背景融合,染色棉布的反射光谱曲线必须最大限度地与绿色植物的反射曲线相符合。
2.2染色添加剂对防红外性能的影响
由于还原染料染色比较复杂.不同的染料所用的染色方法也不同。本文首先考察甲法、乙法对防红外效果的影响,这里的甲法和乙法是指除了不加染料以外,其它的条件,如添加剂(如烧碱、保险粉)和工艺过程等,与常规的染色一样。甲法、乙法处理的布样和未处理的布样经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其结果如图4。

从图4可知.三条曲线基本重合.说明未处理的白棉布与经甲法和乙法处理的布样的反射率曲线基本一致。表明染色添加剂的加入,反射率曲线没有变化.其反射率都比较高.也就是说未加染料的织物是否经过甲法、乙方中添加剂的处理对防红外性能都没有影响。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信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