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科技进步和品牌建设推动行业增长
随着科技对行业的贡献增加,印染行业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2007年1~11月,印染行业人均产值为37万元,比“十五”期末增加了5万元;印染布亿美元出口为5093人/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减少10人/亿美元。科技又是行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关键,是实现行业节能减排的最大推动力。近年来,印染行业的节水、节能、降耗、减排的工艺技术、装备及染化料助剂不断取得新进展,使行业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百米印染布水耗、能耗下降,中水回用率提高,废水达标排放率和排放指标也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提升行业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带动作用显著。
随着品牌建设的不断发展,印染行业品牌贡献率也在不断上升。一批骨干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优势,在产品、营销、服务等环节创建品牌,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的主力军,对行业技术进步和整体发展有很好的带动作用。纺织工业协会统计结果表明,纺织全行业的利润系由30%的企业实现。
2.5 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产量增长明显
在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印染布产量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安徽省产量同比增长40.35%,江西省的产量增长87.18%,湖北省的产量增长20.17%,湖南省的产量增长33.61%;西部地区的云南省、四川省2006年产量增幅分别为50.00%和37.60%,2007年1~11月的产量增幅则分别达到61.52%和51.23%,而甘肃省的产量增幅最大,达348.21%;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产量增幅也高达104.65%。这些变化与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国家对加工贸易实行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以及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等地区的梯度转移有关。
2.6 内销比重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中国印染布的内销比重逐渐增加,内需市场的潜力空间越来越被企业所关注。2007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内销比重上升到73.48%,比2006年同期提高了3.12个百分点。全行业近74%的收入是通过国内市场实现的,内需对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3 印染行业运行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3.1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压力大
印染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提升下游纺织品服装附加值,提高纺织品服装档次,以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印染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不断满足了国内外服装市场时尚化、个性化、优质化、功能化、舒适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过程中既会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又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使得印染行业成为纺织工业中承受环保压力最大的行业。
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的形势非常严峻,对行业的投资、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太湖流域内许多印染企业受到冲击。政府提高了污染物排放标准,COD指标提高到了60,而且控制了企业取水量和废水排放量,迫使环太湖地区的印染、浆纱及色织牛仔布企业停、限产,致使2007年1~11月江苏省产量明显降,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