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结合生产实践。从原料染色、配棉、工艺、生产技术等方面对纺纱的工艺特点进行探讨,结合对色纺纱现状的发展,对前景进行简单的综述。
0前言
近年我国沿海地区棉纺织工业大胆探索,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纱线——色纺纱线。纺纱是先将纤维染色成有色纤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有色纤维或原棉加色纤维混纺而成纱,又称染色棉纱。用色纺纱线制成的面料具有多色彩、手感柔和、表面丰满、附加值高等优点,目前用色纺纱制成的针织物在国内外十分流行,国内消费群体正在逐渐壮大。因此针棉织行业对色纺纱的需求逐年上升,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
1色棉的工艺特点和方法
1.1染色棉的性能和特点
根据近年来生产实践眉前棉色纺纱的线密度一般在14.6tex1.)1下,纺纱线密度适中,为了使染色后的原棉仍保持一定弹性,并使强力损失减小,故选用原棉纤度要适5400~5600Nm,成熟度要好,因此,需严格对染色工序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染色后纤维色泽均匀和谐,亮而不糊,鲜而不俗,麻而不板,活泼自然,风格独特,可与彩色棉相媲美。
棉纤维燃料主要有:分散染料,阳离子燃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而在色纺纱中一般使用活性染料染色,同时加入柔软剂和防脆剂。
1.2染色工艺流程和原理
色纺纱在纺纱前所用的纤维原料都通过染色或者原液着色,使其织成的织物一般不再需经过染色加工大多数色纺厂在对棉色纤维进行染色时,都要进行以下的工艺流程。
装笼一染色一脱水一烘干一打包
近年来,为了提高色纺纱的上染率和染色质量,所以很多企业在染色原理上下功夫。
染色后大量浮色粘附在棉纤维表面,需要经过皂洗、水洗去染色,有时还需要固色软处理用以改善纤维色牢度,手感和可纺性。
1.3染色过程中对棉结、杂质及三丝的要求
棉结会导致色结的发生,色结是指成纱中显现出来的游离于纱线主体颜色之外的乱纤维。原棉中的疵点是由于生长发育不良或轧工不良而形成的,疵点不能控制会对后面的纺纱造成巨大影响。三丝很难在染色时上色,三丝会直接的影响成纱的强力及织物的外观。
2纺纱工艺
2.1原料选配
目前纯棉色纺纱一般都采用先染后纺的方法,而在配棉时,为了使棉色均匀,可采用先将色纱张捻,然后观察色纤维的大约根数。再根据与对照色卡的结果进行少量试纺,通过小样色纱与标准色卡的色纱色相进行比较,配出与色卡一般的色相的小样,这样就确定配色比例,一般配棉秤以1/10g为单位。配棉之前对电子秤进行校正。配棉时要以染色棉、白颜色原棉、染色棉、白颜色原棉为基本顺序
2.2清花工序
目前,很多色纺纱厂在清花工序中所采用的机械大多数采用国产机型,清花工序一般采用“短流程、多松多混、低速度、小束抓取,渐进开棉”的工艺原则。减小棉结和短绒是清花工序的关键,所以设计清花质量控制点为
1.正卷率≥99%;
2.重量不匀率≤0.8%;
3.面卷伸长率:棉2.5%一3%,化纤0.5%一1.5%。为了提高棉重量,清花梳针打手速度一般用豪猪打手400—450转/分,梳针打手700—900转/分,速度越高,对纤维损伤越大。
2.3梳棉工序
梳棉工序的生产一般都采用“强分梳、紧隔距、轻定量、慢速度、少损伤、多除杂、转移好、细梳理”的工艺原则,为了减少总根数,增强梳理效果,一般活动盖板采用与锡林转向相反的方式,同时固定盖板的排列采用前三后六,前后各增加一个棉网清洁器,同时为了减少棉结,把固定盖板的针梳排列改为前密后疏,因此在梳棉工序中,为了完成去除短纤维、棉结、杂质等任务,必须要严格遵循以下要求:
l、适当改进使顶梳前移,充分发挥顶梳的梳理能力;
2、与之配合的毛刷、电机和转动速度等也均做了合理改进;
3、适当缩小梳理隔距和分离隔距,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各牵伸需要,使梳理合理化,并减少落棉率。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