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织物印花的发展历史
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采用凸版印制陶纹.至周代始用于印章、封泥.至春秋战国.凸版印花已用于织物.到西汉时期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就是用三块凸版套印再与彩绘结合的产物。隋唐时期已有大量的印花织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五六世纪传至日本。在凸版印花开始发展的先后或同时.另一种印花方法一:雕纹镂空版相继出现.与凸版印花并驾齐驱.中国印花网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已有这种印花技术,当时称作“夹缬“。到南北朝的北魏时.这种工艺已有相 当大的规模。隋唐时期.技术更趋完善,已能生产”五色夹缬罗裙”等高级产品.并发明了在镂空版上加筛网.解决了印封闭圆圈花纹的困难。宋代.夹缬印花生产 已专门化.印花织物非常流行。夹缬在隋唐时已传入日本;宋代以后.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逐步被带到西欧各国。解放后.印花工艺技术及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先后发展了平版筛网印花、圆网印花等机械化生产(圆网印花机常见问题).印花工艺不断改进.织物的外观及内在质量都获得了很大提高。
二.织物印花的方法
用染料或涂料在织物上印制图案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印花
直接印花是将各种颜色的花形图案直接印制在白色或已预先染色的织物上的方法.后者称作罩印,当然印花图案的颜色要比所染底色深得多。印制过程中,各种颜色的色浆不发生阻碍和破坏作用。印花织物中大约有80%~90%采用此法。
如果织物底色全部或大部分为白色,并且印花图案从背面看起来要比正面颜色浅,那么就可以判定是直接印花织物(由于印花色浆渗透力很强,所以对轻薄织物无法按此方法判断)。
如果织物底色正反面深浅相同(由于是匹染),并且印花图案比底色深得多,那么就是罩印织物。
(二)拔染印花
染有底色的织物用含有可以破坏底色的化学品的色浆印花,这类化学品称为拔染剂(特殊印花材料)。拔染浆中也可以加入对化学品有抵抗力的染料。如此拔染印花可以得到两种效果,即拔白和色拔。
拔染印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把织物匹染成单色;第二步,把图案印在织物上(印花有哪些工艺)。第二步中的印花色浆含有能破坏底色染料的强漂白剂,因此用这种方法能生产蓝底 白圆点图案的花布,这种工艺叫拔白。当漂白剂与不会同它反应的染料(还原染料属于这种类型)混合在同一色浆中时.可进行色拔印花。因此,当一种合适的黄色 染料(如还原染料)与无色的漂白剂混合在一起时,就可在蓝底织物上印出黄色圆点图案。拔染印花的底色是先采用匹染方式上染的,因此同底色是被印上去的满地 印花相比,底色的颜色要丰富且深得多。这是采用拔染印花的主要目的。
拔染印花织物能通过滚筒印花和筛网印花印制,但不能通过热转移印花印制。因为与直接印花相比,拔染印花织物的生产成本很高,必须十分小心和准确地控制使用还原剂。使用这种方式印花的织物,销售情况好,价格档次高。
如果织物正反两面底色的色泽一致(因为是匹染),而花纹处是白色或是与底色不一样的颜色,就能确认是拔染印花织物;仔细检查花纹的反面,会显露出原底色的痕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破坏染料的化学药剂不能完全渗透至织物的反面)。
(三)防染印花
先在织物上印制能防止染料上染的防染剂,然后轧染底色,印有花纹处可防止底色上染,该种方法即为防染印花,该法可得到3种效果,即防白,色防和部分防染。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