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人研究了三种蛋白酶在含有耐缩绒酸性染料的染浴中作为助剂时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被研究的三种酶增加了染色过程中的染料吸收量。而且酶对染料吸收增加的作用,在染色温度较低时变得较为明显,且在温度接近于酶的最大活性时,这个作用最大。这些温度通常都在50℃左右。在最有效的酶的存在下,在85℃下的染色过程得到的染料上染结果,接近于在100℃下常规过程得到的值。色牢度并不受到染浴中酶存在的影响。这些酶的作用,看来不仅产生了染料吸收作用方面的增加,而且也产生了染料进入到纤维内的较好的扩散。这提供了一种通过在染浴中含有酶作为助剂、在温和温度条件下的、新型羊毛染色的可能性。
5、生物酶在羊毛改性及毛纺织品后整理中的应用
毛纺织品后整理中使用主要是蛋白酶。蛋白酶是水解肽键的一类酶,大量研究表明,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羊毛表面鳞片的催化作用大于酸性蛋白酶,尤以碱性蛋白酶为最好。蛋白酶对羊毛减量有两个模式:酶减量剥离模式和酶减量的水解模式。酶减量剥离模式是指羊毛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通过蛋白酶对羊毛CMC球状蛋白的水解,使羊毛细胞(包括鳞片细胞和皮质细胞)剥离纤维主体的减量形式(物理减量),由于羊毛的CMC对羊毛的机械性能至关重要,因而剥离模式对羊毛的机械性能损伤很大;酶减量的水解模式是指蛋白酶对羊毛的减量是通过化学水解达到(化学减量),水解模式要求蛋白酶对通常化学惰性结构——鳞片表层蛋白或细胞膜蛋白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水解,研究表明:水解模式将蛋白酶的作用集中在羊毛表面,因而对羊毛的机械性能损伤小。
蛋白酶对羊毛的减量作用已经得到肯定,并对羊毛的防毡缩,低温染色,抗起毛起球,柔软整理和生物抛光等方面起着良好的作用[8]。
5.2.1 防毡缩改性处理
通过酶处理部分或全部剥蚀羊毛表面的鳞片层,减小或降低羊毛的定向摩擦效应。
目前用蛋白酶对羊毛进行防毡缩处理主要可归纳为有二步法和三步法。二步法防毡缩处理主要是氧化(或还原)—酶处理方法,用氧化剂或还原剂对毛织物进行预处理,再经蛋白酶处理,毛织物可获得较好的防毡缩性。Cornell等人研究了氧化一酶处理一聚合物三步防毡缩工艺,该工艺防缩效果非常好,但成本相对较高。
5.2.2 低温染色的改性处理
通过蛋白酶对鳞片层的水解(水解模式),或通过蛋白酶优先催化水解纤维细胞间的粘合物(剥离模式),达到缩短染料扩散通道和减少染料扩散阻力的效果,即使在低温条件下,染色速率也很快。Dr V A Shenai采用蛋白酶Novlan(Novo)对毛织物进行改性处理后,织物对染料的吸收作用增加,可显著提高上染速率。
5.2.3 土种绵羊底绒仿山羊绒及羊毛细化改性处理
采用预处理—蛋白酶法对土种绵羊底绒进行剥鳞片处理,对其进行仿山羊绒改性处理,纤维细度可降低2um,这恰好使其品质支数提高1个等级,粗支羊毛细度降低可提高其可纺性,改变以往粗羊毛只用来生产地毯等产品的状况。采用NaCl饱和溶液预处理,枯草杆菌蛋白酶ASl398脱鳞片,使纤维变细,取得了较好的仿山羊绒织物的效果。采用“生物丝光一聚氨酯处理一柔软处理”三步法对羊毛衫进行仿山羊绒处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该方法存在处理不匀、对纤维损伤大、成本较高的缺点,因此,至今还没有成熟的工业化应用。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