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马龙县城80余公里偏僻的苗家村寨,这里群山环绕,共有60户240多人的古老村庄,一个个苗家妇女仍然忙碌地传承着祖先的纺线、织布、蜡染手工技艺,那一声声古老悠扬的“叽哩咕噜,叽哩咕噜”织染的声音,就像一曲来自远古的歌谣。苗族织染手工技艺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申报成为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来到传承手工织染技艺已60年的张美兰家,她今年68岁,正坐在家中那架黑漆油亮的织布机上,不停地忙着拉线、排线,用梭刀编织。她热情地告诉我们,她们学习手工织染服饰技艺是苗家妇女一生中的大事,女孩从八九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习织布和蜡染,或者拜师学艺。所以,苗族姑娘从小就练就一双能织会染的巧手。在手工织染中,要求对每一道工序都做到精益求精把握准确无误,且巧妙娴熟。首先,在织布的原材料火麻的种植上,每年开春,她们就选地播种,到秋天收割。当火麻长大成熟了,她们就撕剥下一张张麻皮,放在大锅的清水里煮熟后,又放入到木柴炭灰水中浸泡搓洗,搓洗后的一条条麻皮,洁白无瑕。再将一条条银白色的麻皮放到纺车架上,搓捻纺成一根根均匀细长牢实的麻线。再把麻线挽成一个个线团,拿到这架古老的木头制作的织布机上编织。
张美兰说她们编织出的布匹线角紧密,布面平实光滑,跟机制的几乎没什么两样。织好的一块块白色布匹,她们还要亲手染成自己喜欢的五颜六色的布料。她们上色的染料是来自大山里的树木草叶。黄色是她们采用山中的东瓜树和一些野草植物的汁水;蓝色是她们采用山里常年生长的青蓝树叶和其它野兰花之类植物的汁水。她们把天然的染料汁水取回来,用土锅火熬勺兑冷却后,把织好的布匹放进去浸泡五六天后,捞出来后晾干即可。这时,张美兰放下手中编织,从楼上抱下一大块染上色的蓝布,笑声爽朗地对我们说,她们亲手染出的布匹经久耐用,清洗不会变色,蓝的布蓝得光泽透明,黄的黄得光彩夺目。
在我们意犹未尽在村庄里转溜的时候,陪同我们的村民小组组长张兴科高兴地说,苗家手工纺织出来的布匹染成黄色和蓝色后,就进行手工蜡染和扎染技艺,一般她们常用的是蜡染。蜡染的原料是用山里野蜜蜂做成的蜂盘里的蜂蜡,把野蜂蜡装进土罐放在栗炭温火上加热,蜡染时不能让蜡冷却凝固,不然蜡染出来的布质量就不好。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