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前处理 >

纤维素预处理后的结构及溶液流变性能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30日

1.4溶液制备

将粉碎处理的纤维素浆粕按比例投入一定浓度的NMMO/H,O溶剂中,并按比例加入稳定剂没食子酸丙酯,温度控制在6O~65℃之间,搅拌浸润溶胀2O~30min后,抽真空搅拌溶解,绝对压强3000~5000Pa,蒸去体系中多余的水分,经过1.5~2h后体系呈亮黄色透明溶液,纤维素在溶剂中完全溶解。溶解过程中用阿贝折光仪和偏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段的溶解情况。

2结果与讨论

2.1X射线衍射分析

天然纤维素经过75%的乙二胺溶液预处理后,其物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物的x射线衍射谱图也发生了改变,如图l所示。
/Files/UploadFiles/ttmn.COM/2011/8/20110830-095328-654.jpg

由图l可知,与原材料纤维素相比,预处理后纤维素结晶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晶面间距变小。由x射线衍射曲线分别计算预处理前后纤维素样品的结晶度,结果见表l。

/Files/UploadFiles/ttmn.COM/2011/8/20110830-095401-353.jpg

由表l可知,预处理后,纤维素结晶度降低了很多。这是因为在处理过程中乙二胺逐渐渗入结晶区,乙二胺试剂与纤维素间形成了氢键:

(OH…NH2一CH2一CH2一NH2…)

乙二胺分子扩散到纤维素结构当中,减弱了纤维素的氢键作用,同时破坏了结晶结构。在处理后的纤维素晶胞中,所有羟基都处在氢键中,纤维素分子链以链片的方式排列。当用乙二胺试剂处理纤维素时,纤维素的基本反应单元是链片而不是单独的分子链,试剂从链片之间进入,断开分子问氢键[O(6)H…O(3)],使C(6)和C㈩上的羟基暴露出来。

2.2红外光谱分析

乙二胺处理前后纤维素红外光谱图见图2。由图可知,木纤维素原料在2900、3400cm-1处有纤维素的特征吸收峰,在3400cm-1处必有一0H伸缩振动吸收峰,宽峰说明纤维素上的羟基具有一定的缔合现象。乙二胺处理的纤维素在l600cm-1处有强的吸收峰,它是胺基的特征吸收峰,说明纤维素用乙二胺处理后,有乙二胺连在了纤维素上,分子间氢键受到破坏,即预处理后纤维素的结晶区被明显破坏。这也验证了x射线衍射分析预处理后纤维素结晶度变低的结果。
 

/Files/UploadFiles/ttmn.COM/2011/8/20110830-095434-839.jpg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