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服装1871年在美国诞生至今100多年来,始终经久不衰,至今仍然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为此,牛仔布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服装面料。传统的牛仔布概念是纯棉原料、靛蓝染色的粗斜纹布,它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四点:①原料为纯棉布;②颜色是靛蓝;③织物组织结构是斜纹;④面料表征是纱粗布厚。而现代的牛仔服产品的概念是舒适、随意、耐穿、洗旧等风格。许多制衣商利用靛蓝染色不透芯和湿磨牢度差的缺点开发出蓝里透白的所谓“石磨蓝”、“雪冼”等特殊外观的产品,使牛仔服风格独特身价倍增。纺织品印花工艺有蒸化固色和焙烘固色工艺,蒸化固色工艺用于对纤维有亲和力的染料印花,而焙烘固色工艺一般适用于对纤维没有亲和力的涂料或其他颜料的印花。工艺过程往往是由染料(颜料)的性质决定的,所以,通常是染料(颜料)决定工艺,工艺又决定印花机械设备,而许多助剂与化学药剂又与染料有着密切的关系。织物的上染和织物的拔染是一对相反的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上染是对织物的染色而拔染是对已经染上的颜色进行消色(去除底色)。这里必须了解靛蓝染料是如何对织物染色的。
一、靛蓝染料性质及染色机理
靛蓝染料在中国又称靛青,国际上又称印地科(Indigo)染料,它是历史上使用最早、最古老的一种还原染料。古时候使用的靛蓝染料是从天然植物蓼蓝草中提取获得的,生产数量供不应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880年人工合成了工业用的靛蓝染料。靛蓝染料不溶于水,对纤维没有亲和力,不能直接用来染色,必须在碱性溶液中,经过还原剂还原,生成碱性隐色体纳盐后才能上染纤维(被织物吸附),然后再经氧化成不溶性的靛蓝色淀而附着在纱线上,才能达到上染目的。目前大多数牛仔布工厂通用的是还原法生产。靛蓝染色有四个过程:染料的还原一隐色体的上染一隐色体氧化一染后处理。由于靛蓝染色体对纤维素纤维亲和力低,所以,工厂实际生产中,牛仔布染色一般采用低浓、常温、多次浸轧氧化的连续染色方法,即每浸轧染液一次,需经氧化后再作第二次浸轧染色,依此类推,反复6~8次才能达到染色深度。
二、靛蓝染料的拔染机理和条件
经典的拔染印花工艺是汽蒸法,地色染料在湿热态条件下被破坏、分解,而同时着色的染料或颜料(涂料色浆)被固着在织物上,以此来达到印花的目的。而免压烫(或免蒸)拔染印花法则不然,免除了压烫或汽蒸工艺条件,它完全依靠一种具有良好的保湿、膨润、渗透等特殊效果的拔染助剂的作用,使其印花局部图案范围内形成局部的化学反应区域,以便局部印花处的地色染料,在适当的温度与时间的条件下破坏了地色,同时使着色剂上染并固着,从而完成拔染印花过程。如果印花后产品经过一定的水洗则印花效果与经典拔染完全一致,无论手感、色牢度、鲜艳度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但遗憾的是,靛蓝牛仔服一直无法采用像其他深色织物上常用的拔染印花工艺,严重地影响了牛仔服获得色彩艳丽的花型图案,难以满足设计者和消费者的穿着美观需求。直到90年代初,德国巴斯夫公司才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种用于靛蓝染料牛仔布拔印的助剂,名为咬白剂W(氯化对磺酸苄基一间磺酸苯基一二甲铵钙盐),它是一种醚化剂,咬白剂W能使隐色体醚化,然后予以洗去,从而获得良好的拔染效果。靛蓝的拔染与其他还原染料一样,都是采用强还原剂,在碱性介质和咬白剂W的助拔下进行拔染,经汽蒸,靛蓝分解成橘黄色化合物,它能溶于碱性溶液中而被洗除,以达拔白目的。由于生产咬白剂W污染环境严重,不久巴斯夫公司便停止了生产,牛仔布拔染工艺一度受到了影响,冲击了牛仔布面料及服装的出口,迫使国内一些企业开始着手研发拔染助剂。1998年天津津宁化工有限公司开发出了拔染助剂JN,用于牛仔布拔白印花和涂料着色拔染印花,不仅可以得到蓝地白花,同时在牛仔布上能够得到色彩多变的各种图案。使用拔染助剂JN除汽蒸方式外,还可用压烫拔染印花方式,压烫拔染印花方式主要用于服装行业衣片或成衣印花。近年来,天津津宁石油化工助剂开发公司在靛蓝拔染剂JN的基础上,又开发试制成功了可用于靛蓝染料染色衣片或成衣的免蒸压烫的新型靛蓝拔染剂K。它采用低温碱液处理来完成拔染印花,可省去传统拔染使用的蒸化机和压烫机等设备,该工艺具有简便、质量稳定、节约能源等优点,符合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