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染色织物的剥色及回修技术

来源:中国纺机网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9日

染色织物的剥色及回修技术

事故和错误是永远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在染整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批量性的染疵,虽然有许多问题起源于前处理或者由于正在进行的某些操作,但染色工作者总是要负责的。同时,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出口到欧美市场的纺织印染面料,对外观质量(色光、色差、符样)的要求更加严格。以往按国家标准只需符样3级(光源4只40W日光灯),而现在经常采用不同的光源(如D65、TL84、U30等),符样要求4级以上,甚至4.5级。因此染色织物不可避免地要加以修正。

修正染色疵品采用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疵病的性质,如果色差较小,布面又较均匀,通常可用涂料、活性染料等染化料对其直接进行修正处理,以达到正品之品质要求。但多数情况下,染色疵布往往是布面不均匀、色斑或色泽完全对不上标样,这种情况下,对染色疵品进行剥色就显得非常必要。剥色后的织物对照标样再打试验小样,然后进行重新染色。

本文对常用剥色及回修技术加以总结一下,供同行们参考。

剥色原理

剥色就是利用化学作用,将纤维上的染料破坏,使之失去颜色。

化学剥色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还原性剥色剂,它是通过破坏染料分子结构中的发色体系而达到褪色或消色的目的,如偶氮结构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能被还原成氨基而失去颜色。但还原剂对某些结构的染料发色体系的破坏是可逆的,因而其褪色是可以恢复的,如对蒽醌结构的发色体系就是如此。保险粉、雕白粉是常用的还原性剥色剂。另一类是氧化性剥色剂,其中最常用的是双氧水和次氯酸钠。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某些组成染料分子发色体系的基团破坏,如偶氮基分解、氨基氧化、羟基甲基化、络合金属离子脱离等。这些不可逆的结构变化,导致了染料的褪色或消色,因而从理论上讲氧化性剥色剂可作完全剥色处理。对蒽醌结构的染料采用这种方法,效果尤佳。

色光修正原理及技术

当染色织物色光不符合要求时,需要进行修正。色光修正的原理是余色原理。所谓

余色,即两种颜色有相互消减的特性。互为余色的几对颜色是:红一绿,橙一蓝,黄一紫。例,如果红光太重,就可以加入少量的绿色涂料来削减。但是余色只用来微量地调整色光,如果用量太大,会影响色泽深度及鲜艳度,一般用量为lg/L左右。

一般说来,活性染料染色织物较难回修,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回修方便;硫化染料回修时色光难控制,一般用还原染料加减色;直接染料可用于加色回修,但用量应低于1 g/L。

色光修正常用的方法有水洗(适用于染色成品布色光略深,浮色较多和水洗、皂洗牢度不太理想的回修布修色)、浅剥(参照染料的剥色工艺,条件要比正常剥色工艺轻微)、轧碱蒸洗(适用于对碱敏感的染料,大多用于活性染料;如用活性黑KNB拼色的染色布如色光偏蓝,则可通过轧适量的烧碱,辅以汽蒸平洗的方法达到蓝光改浅的目的)、轧增白剂(适用于染色成品布的红光,特别对还原染料所染的成品布,色泽为中、浅色时更为有效。正常的色光萎暗可考虑复漂,但应以双氧水漂白为主,可避免不必要的色变。)、涂料套色等。

生产注意事项

1织物在剥色或修正色光前必须做好小样试验。

2织物剥色后必须加强水洗(冷、热水)。

3剥色应该是短时的,如果需要,应该重复进行。

4剥色时,须根据染料本身的性质,如耐氧化、耐碱性、耐氯漂等性能,温度、助剂的条件需要严格掌握。防止助剂用量过度或温度控制不当而产生剥色过头或剥花现象。必要时须经放样才确定工艺。

在对织物进行部分剥色时,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一种染料的色深处理,染料的色光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只会出现颜色深浅的变化,掌握好剥色条件,完全可以达到色样规定要求;

2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且性能相同的染料拼染的织物进行部分剥色处理时,其色光变化很小,因染料只是同等程度的被剥色,被剥织物只会出现深浅的变化。

3对于几种性能不同的染料拼染织物色深的处理,通常需要将染料剥浅后重新染色。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