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种印花起源于织物的面料印花(布匹印花),但随着近十多年来针织服装的外穿,休闲服装的流行,印花织物的实用,新奇服饰的开发,纺织品特种印花越来越丰富多彩,品种繁多,特别是服装衣片花型的快速翻新,服装上的局部印花更能体现服装的个性化,使之印花服装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目前传统的布匹特种印花和服装衣片特种印花,已成为相辅相成的两大纺织品印花市场,随着印花技术的相互渗透,印花材料的相互应用,该两大纺织品印花分别属于服装行业和印染行业的鸿沟开始逐渐淡化,通称为印花纺织品,它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美的享受。
纺织品的特种印花,是将织物的最终成品有一些特殊效果的印花纺织品统称为特种印花。例如在纺织品上产生变色效果的花型。称为变色印花;在纺织品上印上有珠光的花型,称为仿珍印花;在纺织品上印有凸出立体感的花型,称为发泡印花等。特种印花按印花工艺论,绝大多数属于直接印花,按印花色浆论,绝大多数相似于涂料印花色浆,因此特种印花的工艺较简单,但它的材料和浆料技术含量较高,它能在各种织物(纤维)上印花。根据特种印花的发展和特殊效果的归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见表l。
在这六大类,30多种纺织品特种印花中。有鲜艳夺目亮丽型的仿真特种印花,有新奇型的隐影特种印花,也有实用保健功能型的夜光印花、芳香印花和水写乳白印花等。目前较为实用的有:发泡印花、烂花印花、变色印花、夜光印花、微胶囊印花、浮水映印花、易洗白印花和水写乳白印花等8只特种印花,它们的新技术现分述于下。
1发泡印花
发泡印花属于立体特种印花,是使织物表面形成有凸出感的印花,国外称凸纹印花。我国20世纪70年代就开发了发泡印花织物,但现在的发泡印花织物在耐洗牢度、弹性、鲜艳度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目前的发泡印花浆已发展为两大系列,即物理发泡浆和化学发泡浆。其组成见表2。
物理发泡浆主要含有微胶囊的制剂,在微胶囊制剂中贮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当温度升高时,
(3)添加剂主要是降低发泡印花浆的表面张力,是泡沫稳定,一般可用二甲基苯磺酸钠或其它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4)着色剂着色荆一定要与发泡浆料相容性好的染料、涂料、分散染料和部分还原染料作为发泡印花的着色剂。但目前一般采用涂料作为着色剂。
1.2聚合物乳液化学发泡浆应用工艺技术
聚合物乳液化学发泡浆为目前常用的改进后的树脂化学发泡浆,根据其产品的发泡高度不一样,有低泡、中泡和高泡之分。
(1)聚合物乳液发泡印花工艺流程
印花一烘干一焙烘发泡(或热压发泡)一整理一成品
(2)发泡印花的图案要求
发泡印花可设计在印花面料上,也可设计在服装衣片、毛巾上。它与其它花型共同印花时,一般在平花型的边上匀勒出立体轮廓,或者在平花型的重点突出部位用发泡印花,给人以浮雕的效果。
2烂花印花
烂花印花亦称腐蚀加工、炭化印花,它是有两种纤维组成的交织物,混纺织物或包芯织物进行腐蚀加工,其中一种纤维能被化学品破坏,
(1)涤棉混纺织物烂花印花工艺
酸浆处方/(mL/L)
96%H2SO4 30—60
耐酸糊料600—700
水 x
工艺流程:织物定形一印花一热处理一洗涤一柔软整理
其中热处理可采用汽蒸(95—97℃,3min),也可采用焙烘(100—102℃,1.5min)。
(2)涤锦交织物烂花印花工艺
碱浆处方/(g/L)
NaOH 250
耐碱糊料600一700
水x
2.3烂花印花生产工艺要点
(1)烂花质量的优劣,主要看纤维烂得是否彻底,应该烂掉的纤维,烂得越净,效果越好,织物规格不同,烂花效果相差很大。
(2)烂花浆的配制,主要选择稳定的耐酸糊料或耐碱糊料,要保持浆料的稠度,达到印制轮廓清晰。
(3)热处理条件是烂花印花质量的重要方面,如果炭化作用不完全,烂花透明度差.炭化过度焦屑粘附于另一纤维上。难以消除。
(4)最后的洗涤工艺是烂花印花质量最后一关,要保证充分的洗涤。必要时进行敲打,揉搓或刷洗等机械方法。
3变色印花
变色印花是隐影印花的典型代表,印花图案随着温度、日光和湿度的改变其色泽同时发生变化,因此变色印花可分为热敏变色、光敏变色和湿敏变色。
3.1热敏变色印花
热敏变色印花也称温
有机热敏变色体系至少由染料、显色剂和增感剂三部分组成,三者的配伍性好,为了达到明显的变色效果,染料内酯的开环和闭环应保持平衡状态,其分子重排的活化能应很低,这样才有高的热灵敏性。染料、显色剂和增感剂的热变过程可用图l表示。
(2)变色印花的工艺流程及处方
①工艺流程:热敏变色涂料在纺织品上的印花主要是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因此,其印花工艺基本上与普通涂料印花工艺一样,其流程为:印花(100网目)一烘干(100℃)一焙烘(150℃,3min)一整理一成品。
②印花处方见表6
3.2光敏变色印花
光敏变色印花也称光变印花。最早用于光记录系统,存贮信息。例如染料A是无色的,经紫外线照射后,分子开环后变酞菁结构染料B,呈蓝色,而染料B再暴露于可见光中又会重新转变为无色的染料A。由上述反应式可看出,照紫外光变色的原区是染料分子结构式中的链发生了开环,是颜色变化。
这类染料的耐光牢度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光敏循环变色后,会出现不可逆现象.目前很难直接用于纺织品印花。
3.3湿被变色印花
湿敏变色印花主要是随大气中的湿度变化而变色,按其结构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湿敏变色无机涂料变色灵敏度较低,变色的颜色深度也不高,因此现在都采用湿敏变色有机涂料。
(1)湿敏变色有机涂料的组成
湿敏变色有机涂料主要为湿敏变色染料、敏化剂、粘和剂和增稠剂组成,也是可逆性变色,当空气环境湿度达到一定值时,湿敏变色体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日光中部分可见的吸收光谱,导致色泽的变化。表7为四种湿敏变色涂料的变色情况。
(2)湿敏变色印花的工艺流程及处方
①工艺流程:印花一烘干(10
4夜光印花
夜光印花织物就是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即在黑暗中)能产生晶莹发亮的花型,而当有光亮时仅为一般花型,这种随着亮光的改变而产生忽隐忽现光亮型的织物,称为夜光印花织物,可应用于夜间服装、舞台演员服、窗帘织物等。
4.1夜光印花浆的组成
夜光印花浆由发光材料、粘合剂、增稠剂、交联剂和涂料等组成。
(1)发光材料是夜光印花浆的主要组分,实际为蓄光物质,用于纺织品上的蓄光物质有两种,一种为硫化物复合体,是高纯度的硫化锌掺入铜和钻金属。一种为稀土金属盐,是由稀土离子激活的碱土金属铝酸盐的复合体组成。蓄光体本身无毒,无发挥性气体,用于纺织品印花的发光材料具有一定大小的颗粒质(细度),表8为各种细度的发光体及其发光效果。
(2)用于夜光印花的粘合剂有油性和水性两种,油性浆较能获得稳定的发光效果,但这两种粘合剂成膜后透明度要好,并在高温焙烘下不泛黄。
(3)用于夜光印花的增稠剂和交联剂,基本上与普通涂料一致。
(4)夜光印花浆中拼人普通涂料或荧光涂料要与发光材料所发出亮光的颜色相同,并且拼人的量不能太多,以免影响发光效果。
工艺流程:织物印花一烘干(100℃)一焙烘(150℃,30min)---,成品
4.2夜光印花的生产要点
(1)夜光印花的夜光浆不能与其它色泽重叠,叠印处会消弱发光效果。
(2)选择好的发光材料印制的夜光印花织物,其耐气候、耐阳光牢度均很好,如在室外日晒雨淋1个月,也没有影响。
(3)夜光印花织物的发光效果目前还未有检测标准,通常用目测评定方法如下:将一块面积大于lOOcm2的夜光印花织物,预先在100 W的白炽灯下,距离50cm,曝光60 8,然后移至夜间无光处,即使相距50m之外.仍能看见其发出的亮光,8 h后,在黑暗处相距15m处仍能看见其发光,该织物夜光效果良好。
5浮水映印花
浮水映印
6水写乳白印花
水写乳白印花织物就是在织物上印上特殊的乳白印花浆后,能用水笔或者毛笔蘸水书写或绘画的织物。当书写或绘画时即能产生有颜色的文字或图案,当织物上的水分挥发干燥后,织物又呈现乳白色没有文字和图案,即又能继续书写或绘画,周而复始环循使用,该产品是我们上海市印染技术研究所最新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深得小朋友绘画、练字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它是最好的环保产品,因它是用自来水写字绘画,所以为无色、无味、无污染。
6.1水写乳白色印花色浆的组成
水写乳白印花织物是由地色印花和遮盖白印花二次印花工艺完成,其二次印花色浆组成完全不一样,但又要相互性
7易去除特种印花
易去除特种印花是指织物印上花型图案后,干摩擦牢度很好,织物浸入水中,或者用水冲洗一下,花型图案立即消失,并且不留一点痕迹。这是近年来国外开发的画样面料,即在面料上印上服装的裁剪画样,消费者购买画样面料后.自己裁剪制农,成衣后用水冲洗,布料上的裁剪画线即可去除,这种画样面料也可作裁剪制衣学生的实习教材。
7.1易去除印花浆
易去除印花的色浆要与织物(纤维)之间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特别是在干燥时,能牢固地附在织物表面。遇到水后,由于该色浆有很好的水溶性,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吸水、溶胀、溶解而从织物表面上掉下来。易去除特种印花的浆料由易洗白粉、易洗白糊和保湿剂等组成,如在浅色或
8微胶囊印花
由染料或香料等化学品,经微胶囊(Microeapsule)包覆后,再进行印花,称为微胶囊印花。里面包覆的香料称芳香微胶囊印花,里面包覆的变色染料,称变色微胶囊.里面包覆的多彩染料,称多彩微胶囊印花等。微胶囊的外膜一般是由亲水性的高聚物材料组成。例如:明胶、琼脂、果酸、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酯等。其粒子一般控制在lO~30um之间。
8.1芳香微胶囊印花
芳香微胶囊印花
9 结束语
织物特种印花是印花织物的一角,但这一角绐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给印花纺织品带来了市场的商机。上述8只特种印花新技术,不管在织物上印花还是在服装衣片上印花都很实用,其产品都能获得新颖的视觉效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意。
参考文献:
[1]宋心运,沈煜如.新型染整技术.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2]薛迪庚.特种印花研究,国内外印花先进工艺研讨会论文集。1999
[3]唐增荣.特种印花综述,印染助荆,20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