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涤/麻混纺织物的设计及染整工艺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8日

前言
  涤纶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如强度高,弹性、耐热性、耐磨性和耐光性好,且耐腐蚀性能优异。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其单纤维长度长,强度大,吸湿和散湿快,热传导性能好,脱胶后洁白有丝光感,可纯纺,也可与棉、丝、毛、化纤等混纺。涤/麻混纺织物集涤纶和苎麻的优良特性于一身,具有轻薄、滑爽、挺括、易洗快干和穿着舒适的特点,可用于生产服装、装饰用布和其它针织产品,主要用作西裤、裙装和外衣面料等。

1 涤/麻混纺织物的设计与开发
  1.1 原料的选择
  涤/麻混纺织物主要由苎麻与涤纶短纤维[89~102mm0.17~0.33tex(1.5~3.0D)]混纺后织造而成。织物中涤纶含量多于苎麻者称为涤/麻织物,反之称为麻/涤织物。
  涤纶的性质对涤/麻混纺织物的性能影响很大。涤纶的强度一般应大于44cN/tex。实践证明,涤纶的强度提高10%,纱线的强度可提高15%以上。涤纶的卷曲度对纱线的可纺性也有重要影响。涤纶纺纱时需经过5~  6道并条机反复牵伸和并合,当其卷曲弹性回复率在82%以上,卷曲数在12.5个/25mm,以及含油率为0.16%,体积比电阻较小时,可纺性良好。
  1.2 纱线设计
  涤/麻混纺纱线的纺制一般借用精梳毛纺或者绢纺系统,只是在设备上作局部改进。原麻要先加工成精干麻,而短苎麻和落麻一般采用棉纺纺纱系统进行加工。
  1.2.1 纺纱工艺流程
  (1)一般混纺纱的工艺流程
  混条→头针→二针→三针→四针→粗纱→细纱→蒸纱→络筒→并线→捻线→蒸纱
  (2)长麻混纺纱的工艺流程
  栉梳→梳成麻→配麻→成条→配组→并条(麻预并)→并条→混并&ra

rr;配组→混并(1~4道)→长麻粗纱→煮漂→(或染色)→湿纺细纱→干燥→络筒→包装→织造
  (3)短麻混纺纱的工艺流程
  梳成短麻→配麻→混麻自动线(黄麻回丝机)→梳麻→配组→再割→针梳→精梳→针梳(麻预并)→针梳→配组→针梳(1~4道)→短麻粗纱→煮漂→(或染色)干燥→络筒→包装→织造
  1.2.2 纱线的线密度
  涤纶的长度与混纺纱线的线密度如表1所示。涤纶和苎麻的工艺特性如表2所示。

夏季服装要求轻薄、透汗、吸湿,所以应选择纱线线密度较小的纱织造,但纱线线密度过小会给织造加工带来困难,因此,纱线线密度一般以12.5~18.5tex为宜。
  1.2.3 混纺比
  纱线的混纺比通常因产品用途而异。为了能够体现苎麻粗犷滑爽的风格,苎麻的混纺比例应不低于20%。涤/麻混纺细特单纱织物以内销为主,考虑到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特点,织物的具体要求是挺括、不起皱,布面比较细致,所以涤纶含量应该高于苎麻,涤/麻混纺比一般在55/45和70/30。出口产品,应根据订货要求确定混纺比,其苎麻含量一般要超过50%。
  1.2.4 纱线捻度
  为了减少纱线表面的毛羽,提高纱线的质量和织物的服用性能,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必须对纱线进行加捻。纱线的捻度一般要超过临界捻系数的10%左右
  1.2.5 纱线捻向
  纱线的捻向分为Z捻和S捻,织物中经纬纱捻向的不同配合,对织物的手感、光泽、表面纹路和厚度等均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无捻纱线与Z捻和S捻纱线相结合,可以设计出隐条格织物。
  1.3 织物组织
  由于纱线线密度低,织物的密度也低,所以宜选择经纬

纱交织次数多的平纹组织。有时为了使布面形成独特的具粗细节外观风格的麻织物,也可以选择平纹变化组织,如纬重平组织。当然也可以使用绉组织和蜂巢组织。这些组织可以使织物获得更好的外观效果。这些组织的交织次数大大少于平纹组织,织造时经纱之间的摩擦减少,织造断头减少,有利于提高织物的设计密度。
  1.4 盖覆紧度
  为了获得轻薄、透气的服用效果,避免织物产生粗糙感,织物的盖覆紧度不宜较高。对于平纹织物,经纬向盖覆紧度一般在40%~50%。
  1.5 经纬密度
  根据纱线线密度(一般为12.5~18.5tex)和织物紧度可以计算出织物经纬密度的范围。
  1.6 织造工艺流程及工艺条件分析
  经纱 原料检验→络筒→整经→浆纱→穿综、穿筘→织造→验、修、补→坯布入库纬纱 
  原料检验→络筒→织造→验、修、补→坯布入库
  1.6.1 络筒
  为了减少纱线的毛羽,涤/麻混纺纱线的络筒速度一般采取低速。借助电子清纱器清除粗节、飞花等纱疵,可使织造顺利进行,且可以提高布面质量。
  1.6.2 整经
  由于纱线强度低、强度不匀率高、弹性差、条干不匀,因此需要采用集体换筒的整经方式。整经车速不应过高,以减少纱线强力损失。上机时宜先开慢车,再开快车,以防止纱线张力突变而产生断头。
  1.6.3 浆纱
  (1)浆料配方
  PVA大分子上具有亲水性羟基,极易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PVA浆料成膜性良好,形成的浆膜坚韧耐磨,光洁而不发黏,弹性好,且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这些特性都适合涤/麻混纺纱的上浆。
  (2)上浆率
  上浆率是浆纱工程的主要质量指标。上浆率过低,浆纱强力低,浆膜耐磨性差,毛羽伏贴性不好,织造时断头率高;上浆率过高,浆纱的弹性差,易脆断。因此,上浆率一般控制在9%~12%,具体
视涤/麻混纺比、纱线线密度及织物的组织而定。
  (3)回潮率
  苎麻纤维湿态强度高,故浆纱回潮率应偏高,但过高会使浆纱干燥不充分,在纤维上的黏着力差,毛羽的被覆效果不理想。
  (4)上浆温度 
  一般控制在90~95℃。
  (5)压浆辊 
  压浆辊的压浆情况对上浆率有很大影响。为了得到较好的被覆效果,同时兼顾渗透作用,需采用重加压工艺,且加压时压浆辊压力要先重后轻。
  (6)湿分绞、分层预烘
  涤/麻纱的毛羽较多,采用此方法可使相邻的纱线更好地烘燥,较好地伏贴毛羽。
  (7)后上蜡 
  涤/麻纱经过上蜡后,可以降低织造时经纱间的摩擦系数和减少静电。
  1.6.4 织造
  涤/麻纱经过上浆后,毛羽虽然有所减少,但残存的毛羽易使经纱间相互缠绕,开口不清,所以要特别注意设计适宜的织造工艺参数,如上机张力、后梁位置、开口与投梭、温湿度等。

2 涤/麻混纺织物的染整工艺
  2.1 染整工艺流程
  原布准备→烧毛→退、煮、漂→丝光→烘干→预定形→碱减量→染色(印花)→烘干→水洗→酶洗→烘干→防缩、抗皱、柔软等整理→烘干→定形→成品
  2.2 工艺条件分析
  2.2.1 原布准备
  原布准备包括检验、翻布(分批、分箱、打印)和缝头等工作。检验的内容包括原布的规格和品质两方面。前者包括原布的长度、幅宽、经纬纱线密度和强力等指标;后者则检验织物中的疵病是否超标,这些疵病包括缺经、断纬、调纱、棉结、油污纱和筘路等。
  2.2.2 烧毛
  涤/麻混纺织物的烧毛工艺如下:
  设备:气体烧毛机
  车速“ 80~150m/min,视织物品种和要求而定双喷射辐射式烧毛火口温度 1200~1400℃
  2.2.3 退浆、煮练、漂白
  由于涤纶纤维比

较洁净,而麻纤维在成纤过程中已经过充分的脱胶和漂白工序,杂质较少,故涤/麻织物的退浆、煮练和漂白可一浴进行。其工艺条件如下:
设备 平幅松弛精练机退煮漂一浴处方/(g/L)
  NaOH          15~20
  磷酸三钠 0.5~1
  精练剂 2
  渗透剂 0.5
  稳定剂 5~10
  27%双氧水 20~25
  温度/℃ 70~80
  时间/min60~90
  2.2.4 碱减量
  涤/麻混纺织物经过碱减量处理后,质量减轻,纤维的剪切刚度下降,消除了涤纶的极光,增加了织物交织点的空隙,使织物的手感柔软、光泽柔和,提高吸湿排汗性能。影响涤/麻混纺织物减量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碱剂用量、处理温度、时间、浴比和促进剂等。其工艺如下:
  设备 高温高压染色机碱减量处方/(g/L)
  NaOH 15~30
  促进剂 1~3
  分散剂 2
  温度/℃ 110左右
  时间/min40~60
  浴比 随着浴比减小,减量率提高,但同时易产生减量不匀,应根据工艺条件选择适当的浴比。
  2.2.5 染色和印花
  浅色织物可选用印地素染料染色,中深色可以选用分散/还原或分散/活性染料染色。印花工艺一般采用涂料或者分散/活性染料一浴法[9]。分散/还原染料的一浴二步法染色工艺流程如下:
  浸轧(分散染料、还原染料、防泳移剂,轧余率60%~70%)→烘干(100℃)→热溶固着[(180~210)℃×(30~90)s]→浸轧还原液(烧碱、保险粉、元明粉,轧余率90%~100%)→汽蒸[(100~105)℃×(30~45)s]→氧化(双氧水5~10g/L,醋酸5~10g/L)→皂洗(洗涤剂2g/L,纯碱1g/L)→水洗
  2.2.6 酶处理
  酶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反应条件温和,且活性可控,广泛应用于前处理
工艺。涤/麻混纺织物经过酶处理后,可以减少穿着时的刺痒感,提高麻织物独特的风格和外观。为了保证酶的活性,必须严格控制pH值和温度等条件。一般,在pH=4~5,温度为50~55℃的条件下,酶的活性较好,处理效果也较好。
  2.2.7 其它整理
  涤/麻混纺织物的整理主要有柔软整理、热定形、防缩和抗皱整理等。
  (1)柔软整理
  工艺流程 浸轧→烘干→烘燥工艺条件设备 绳状水洗机、液流染色机或转鼓式水洗机
  工艺处方
  柔软剂/% 0.5~1.5
  温度/℃ 20~60
  时间/min10~20
  浴比 20∶1
  (2)防缩整理
  工艺流程 进布→蒸汽给湿→橡胶毯预缩→烘筒松式烘干→落布
  工艺条件
  设备 筒式预缩机
  车速/(m/min)30~40
  橡胶毯温度/℃ 60~70
  毛毯烘筒蒸汽压力/kPa49.04~98.07
  预缩率/% ≥5.5
  (3)抗皱整理
  工艺流程 二浸二轧整理剂(轧余率70%~80%)→烘干[(80~100)℃×3min]→焙烘[160℃×(2~3min)]→碱洗或充分水洗
  工艺处方/(g/L)
  二羧甲基二羟基乙撑脲  60~80 
  氯化镁 6~9
  渗透剂2
  有机硅类柔软剂适量


1  2  3  4  5  6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