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涤纶是合成纤维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如强度高,弹性、耐热性、耐磨性和耐光性好,且耐腐蚀性能优异。苎麻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其单纤维长度长,强度大,吸湿和散湿快,热传导性能好,脱胶后洁白有丝光感,可纯纺,也可与棉、丝、毛、化纤等混纺。涤/麻混纺织物集涤纶和苎麻的优良特性于一身,具有轻薄、滑爽、挺括、易洗快干和穿着舒适的特点,可用于生产服装、装饰用布和其它针织产品,主要用作西裤、裙装和外衣面料等。
1 涤/麻混纺织物的设计与开发
1.1 原料的选择
涤/麻混纺织物主要由苎麻与涤纶短纤维[89~102mm0.17~0.33tex(1.5~3.0D)]混纺后织造而成。织物中涤纶含量多于苎麻者称为涤/麻织物,反之称为麻/涤织物。
涤纶的性质对涤/麻混纺织物的性能影响很大。涤纶的强度一般应大于44cN/tex。实践证明,涤纶的强度提高10%,纱线的强度可提高15%以上。涤纶的卷曲度对纱线的可纺性也有重要影响。涤纶纺纱时需经过5~ 6道并条机反复牵伸和并合,当其卷曲弹性回复率在82%以上,卷曲数在12.5个/25mm,以及含油率为0.16%,体积比电阻较小时,可纺性良好。
1.2 纱线设计
涤/麻混纺纱线的纺制一般借用精梳毛纺或者绢纺系统,只是在设备上作局部改进。原麻要先加工成精干麻,而短苎麻和落麻一般采用棉纺纺纱系统进行加工。
1.2.1 纺纱工艺流程
(1)一般混纺纱的工艺流程
混条→头针→二针→三针→四针→粗纱→细纱→蒸纱→络筒→并线→捻线→蒸纱
(2)长麻混纺纱的工艺流程
栉梳→梳成麻→配麻→成条→配组→并条(麻预并)→并条→混并&ra
夏季服装要求轻薄、透汗、吸湿,所以应选择纱线线密度较小的纱织造,但纱线线密度过小会给织造加工带来困难,因此,纱线线密度一般以12.5~18.5tex为宜。
1.2.3 混纺比
纱线的混纺比通常因产品用途而异。为了能够体现苎麻粗犷滑爽的风格,苎麻的混纺比例应不低于20%。涤/麻混纺细特单纱织物以内销为主,考虑到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特点,织物的具体要求是挺括、不起皱,布面比较细致,所以涤纶含量应该高于苎麻,涤/麻混纺比一般在55/45和70/30。出口产品,应根据订货要求确定混纺比,其苎麻含量一般要超过50%。
1.2.4 纱线捻度
为了减少纱线表面的毛羽,提高纱线的质量和织物的服用性能,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必须对纱线进行加捻。纱线的捻度一般要超过临界捻系数的10%左右
1.2.5 纱线捻向
纱线的捻向分为Z捻和S捻,织物中经纬纱捻向的不同配合,对织物的手感、光泽、表面纹路和厚度等均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无捻纱线与Z捻和S捻纱线相结合,可以设计出隐条格织物。
1.3 织物组织
由于纱线线密度低,织物的密度也低,所以宜选择经纬
2 涤/麻混纺织物的染整工艺
2.1 染整工艺流程
原布准备→烧毛→退、煮、漂→丝光→烘干→预定形→碱减量→染色(印花)→烘干→水洗→酶洗→烘干→防缩、抗皱、柔软等整理→烘干→定形→成品
2.2 工艺条件分析
2.2.1 原布准备
原布准备包括检验、翻布(分批、分箱、打印)和缝头等工作。检验的内容包括原布的规格和品质两方面。前者包括原布的长度、幅宽、经纬纱线密度和强力等指标;后者则检验织物中的疵病是否超标,这些疵病包括缺经、断纬、调纱、棉结、油污纱和筘路等。
2.2.2 烧毛
涤/麻混纺织物的烧毛工艺如下:
设备:气体烧毛机
车速“ 80~150m/min,视织物品种和要求而定双喷射辐射式烧毛火口温度 1200~1400℃
2.2.3 退浆、煮练、漂白
由于涤纶纤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