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染色 >

物理技术在涤纶染色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8日

1 前言
  涤纶属疏水性纤维,纤维结构较紧密,结晶度高,染液不易润湿,阻碍了染料的吸附和扩散,难以上染。现阶段可用于涤纶染色的染整物理技术主要有低温等离子体、超声波、超临界CO2流体、紫外线辐射、微胶囊、微波技术、电子预辐照等。运用物理技术可以对染料改性,对纤维改性,改变染色介质从而使涤纶织物达到良好的染色效果,从生态绿色角度上说,物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染整加工,它可以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

2.超声波在涤纶织物染色工艺的新进展
  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大于17kHz的声波。与电磁波相同,超声波能够聚焦、折射和反射;不同的是光和其它形式的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自由传播,而超声波在传播时需要有弹性特征的介质,沿着传播方向、随着弹性介质粒子的振动将能量传送出去。
  在纺织行业中,超声波在染色及后整理中的应用比较多,由于纺织品在染整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电和热能,并且还需添加大量的助剂,因此采用超声波进行处理是一种上佳的选择。采用超声波方法后,染料上染速率得到极大提高,在涤纶纤维的染色上表现更明显。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对于疏水性纤维用非水溶性染料进行染色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涤纶纤维的大分子排列紧密、结晶度高,没有染料的上染位置,在染色时需采用高温、高压或载体等方式来进行。采用超声波方法进行染色时,超声波不仅能将分散性染料的聚集体打碎,使分散体更加稳定,还能加速分散性染料在纤维内部的扩散速度。分散染料的粒度多种多样,在染浴中通常以晶体形式存在,粒度的分布随染料整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为了获得所需要的粒度和粒度分布,分散染料通常要在分散剂存在下加以碾磨。粒度越大,染料粒子间吸引力越大,越容易聚集,随粒度的增大,染料分散体的稳定性逐渐降低。因此染料分散体的粒度 与染色性能密切相关。这方面的研究是在低温时用分散性染料进行染色,被染物进行预膨胀以后所染的颜色和色泽比较令人满意。

3 等离子体处理对涤纶织物

染色的影响
  等离子体是由离子、电子、自由基、激发态的分子和原子所组成的电离气体。等离子体处于激发、电离的高能状态,其电子的负电荷和离子的正电荷总数相等,宏观上对外不显电性,呈中性,故称等离子体。采用低温等离子体(主要应用电晕放电和辉光放电产生)对纺织品进行表面改性(包括刻蚀、交联、聚合和接枝聚合等化学作用),用等离子体聚合或引发接枝聚合的方法可在涤纶织物上进行整理。等离子体聚合是在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涂层的加工方法,如用有机硅气体低温等离子体聚合,在涤纶织物表面形成薄膜,使涤纶制品的疏水性得到改善。美国SAC公司开发了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涤纶织物整理方法。该工艺在真空用Ar低温等离子体对涤纶织物进行短时间处理,使涤纶表面C—H键的H被冲击掉而建立为数众多的游离基,接着用丙烯酸气体处理,使丙烯酸分子在涤纶表面进行接枝聚合,改善涤纶织物亲水性,利于染料向纤维内扩散,改善了涤纶纤维吸湿性差的缺陷。涤纶织物因吸水性差,所以不易染深。运用低温等离子体对涤纶织物进行处理后,观察到其表面结构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即形成凹凸不平的花纹,使表面粗糙化,这使得涤纶织物表面对光的全反射降低,而漫反射增强,产生深色效应。同时,用有机溶剂处理,可得到加倍的处理效果,大大提高了染色的深度与鲜明度。研究表明经过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之后,涤纶织物纤维的表面形态变得粗糙化,从而增加了纤维的比表面积,提高了纤维对染料的物理吸附能力以及染料向纤维内部的扩散能力,提高了上染百分率。

4 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染涤纶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是一种非水染色。主要适用于非离子类的水难溶性分散染料,染色的纤维包括涤纶、锦纶、醋酯纤维,其中最有前途的首推涤纶染色。当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染色介质时,虽然二氧化碳分子和涤纶分子间不会形成氢键,但是由于它分子小,分子间不会形成水中的“冰山结构”或簇

状体,容易进人纤维结构致密的区域,对纤维有很强的增塑作用,可以降低纤维的玻璃化温度,增加纤维分子链的活动性和自由扩散体积,所以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便可染色。E.Schollmeyer研究小组最先利用汽巴公司提供的一系列染料对涤纶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验。他们研究发现涤纶纤维吸收的各种染料的量不仅受染色温度、压力和时间的 影响。更重要的是,虽然染色设备不影响吸收的染料的比率,但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却确实对它发生影响,从而产生色差。染色温度对吸收的染料量影响最大。温度愈高,吸收的染料愈多。
  涤纶织物可以在超临界CO2流体中实现无水染色,并能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超临界CO2流体的温度、压力和染色时间对织物上染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染色效果的主要因素,而染色时间是次要因素。当使用纯分散红染料(DisperseRed176∶1)染涤纶织物时,利用超临界CO2流体染色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为90℃、压力为28MPa、染色时间为1h。涤纶织物的上染量和色牢度测定结果标明,利用超临界CO2流体染色,可获得较佳的染色效果。
  超细涤纶织物手感柔软,悬垂性、透气性、保暖性和尺寸稳定性良好,因而倍受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超细涤纶比表面积大,对光的反射强,相同得色量的情况下超细涤纶的颜色看上去要比常规涤纶浅很多,不易染得深色,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超细纤维的发展。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法可实现对超细涤纶的染色,且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温度、压力、时间均对分散红S22GFL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上染超细涤纶有较大影响。其中压力越大、时间越长,所得色泽就越深。而温度则是在110℃左右得到最佳染色效果。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法适于超细涤纶染色,所得染料上染量、K/S值以及各项色牢度等指标均优于常规高温高压染色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工艺的发展将给传统印染工业带来质的飞跃,从能源节
约和生态环境的观点来看,这一革新的技术都是很有意义的。

5 微波染色技术应用在涤纶织物染色中
  所谓微波染色,就是利用微波加热的染色技术。微波一般可分为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波段,频率为300~300000mHz电磁波。在染整行业,除了可用于烘干外,还可用于染料的固色,涤纶用分散染料染色的高温固色和印花的固色,可以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利用微波进行染色的原理是:当浸轧染料溶液的涤纶织物受到微波照射后,由于纤维中的极性分子(如水分子)的偶极子受到微波高频电场的作用,因而发生反复极化和改变排列方向(如在2450mHz时,在1s内有24亿5千万次的偶极子旋转运动),在分子间反复发生摩擦而发热,这样可迅速地将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转变为热能。与此同时,一些染料分子在微波的作用下,也可发生诱导而升温,从而达到快速上染和固色的目的。也就是说,微波加热是利用织物上的水在感应作用下发热,以此来升高织物和印在其上面的色浆的温度,因此织物(色浆)应保持一定的水分,染色织物是在未干时进行固色的。在加有适当助剂的情况下,还可用于疏水性纤维(如涤纶纤维织物)的染色,染料可采用活性染料、直接染料和阳离子染料等。染色时按常规的方法将织物浸轧染液,然后导入密闭的微波加热室(反应箱)中,在微波的作用下,织物迅速升温,可加快染料在纤维中的扩散或固色反应,染色后的处理与常规方法相同。例如利用分散染料染涤纶时,用微波进行固色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若在印花色浆中加入一些助剂(如尿素),则可加快固色的速度并提高固色的效果。利用微波加热只使被照射的织物升温,加热均匀,升温速度快,热效率高,而且对周围的空气和设备的热损失很少。
  因此,微波染色具有如下优点:①微波能瞬间穿透被加热物质,只需要加热数秒至数分钟,无需预热。停止加热也是瞬时的,无余热。②微波是介电损耗发热,介电损耗系数大的物体有选择性地吸收微波,不需要加热的部分不会吸收微波

,避免了无意义的升温。③由于是被加热物本体发热,周围空气和装置等不加热,不会造成热损失,故热效率高。④由于被加热物各部分同时发热,整个物体内外部都能均匀加热,不会像一般传导加热在物体表面和内部产生较大的温度差。⑤微波能比较容易地用功率量的大小调整加热状态。⑥微波除了有快速升温的效果外,还能使水分子、染料分子产生振动,促进染料的溶解和扩散。

6 微胶囊化分散染料用于涤纶染色
  微胶囊化分散染料(或称为分散染料微胶囊)是利用微胶囊技术,将分散染料包裹起来达到芯材与外界环境隔开,使其免受外界的温度、氧气紫外线等因素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囊壁破裂或缓释,达到预定的目的。一般来说,固体芯材胶囊化后呈球形或不规则形状。微胶囊化染料通常是呈不规则外形。它的粒径在1~200μm。将典型分散染料微胶囊芯材料被连续的壁材环绕,称为单核型;对于芯材被分成若干部分,嵌在壳材料的连续相中结构的胶囊,称为多核型;连续芯材被多层连续的壁材环绕的微胶囊,称为复合微胶囊。
  采取常规方法对涤纶织物进行染色,由于分散染料颗粒的凝聚,在染色织物上形成色斑,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价值,所以常规分散染料染色必须添加匀染剂和分散剂来保证达到匀染质量。将分散染料制成强度较高的耐热性微胶囊,利用其优良的缓释性对涤纶织物进行与常规相接近的高温高压平幅热熔染色、高温高压绳状染色等,这是分散染料微胶囊对涤纶高温高压染色已取得的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微胶囊化分散染料无助剂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胶囊的隔离作用和缓释作用,再加上分散染料本身的轻微溶 解度,把微胶囊壁作为一个半透膜,能允许水分子进入和已溶解的染料单分子通过。水在高温通常120~130℃条件下的表面张力很小,易进入染料微胶囊,并溶解其中的一小部分染料,形成染料溶液。有涤纶纤维存在,则染料分子会在疏水的纤维表面吸附,并向纤维内部扩散,水中的单个分子染料继续向纤维表面吸附

。由于吸附破坏了水中染料的溶解平衡,此时胶囊内的染料继续向外扩散,补充胶囊外水中的染料分子。这个全过程就是:水进入胶囊并溶解胶囊内的染料,胶囊内溶解的染料向外扩散,扩散出来的染料以单分子向纤维表面吸附,吸附的染料分子向纤维内部扩散完成上染,随着溶解→向外扩散→向纤维表面吸附→向纤维内部扩散过程的不断进行,纤维上染的染料不断增多,纤维的颜色越来越深,直至胶囊内染料枯竭或纤维上染达到所需深度。由于整个染色体系中建立了动态的平衡,纤维表面吸附的染料始终保持单分子层的微小吸附量,这样不但保证了染色的均匀性,同时染色结束后纤维上的浮色量保持最低。
  微胶囊技术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先进技术,它以自己独特的优点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但在设计一种微胶囊时,必须考虑壁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微胶囊的释放机理以及所有组分的最终结果,通过将系统中的有益性质优化,并尽量降低其缺陷,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微胶囊产品。近几年对各种各样的壁材、填料及微胶囊制备方法的研究,在许多课题取得可喜的成果,在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将日益广泛。

7 其他改善涤纶染色性能的物理技术
  接枝改性的高强度高模量涤纶纤维拥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吸湿性能、与其他基质的粘结性能。东华大学采用紫外光辐照技术和电子预辐照方法成功地在高强涤纶长丝表面上接枝丙烯酸或其他单体,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反应体系、辐照强度、引发剂浓度、接枝单体浓度、反应温度、时间对接枝改性的影响,紫外光辐照接枝方法已在实验室达到了连续式工艺要求,纤维在连续卷绕过程中在1分钟左右时间内即能完成接枝改性反应。测试结果表明:纤维的表面接枝率大于10%以上,接枝纤维与树脂粘结拨出力增加2倍以上,接枝纤维原有强度、模量等保持率达90%。紫外光辐照技术对涤纶织物进行接枝改性,使纤维表面上具有可溶于水的单体,从而拥有良好的染色效果。

8 结语
  涤纶染色

产品品质的提高,染色污染治理根本上应依赖于新型染整技术、绿色环保加工技术的发展。随着各个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物理绿色技术用于涤纶染整加工,以有效地减少印染废水,降低染色温度,降低能耗,减少化学整理所造成的污染。


1  2  3  4  5  6  7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