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纱条的断头与接头
一、纱条发生断头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方法
在日常生产中,转杯纺纱条出现断头是常见现象,引发纱条断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原料质量方面的原因,也有工艺设计方面的原因,还有地道内风量、负压的原因以及设备运转状态、值车工操作水平等原因。纱条断头后会给成纱质量、产量及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损失。
(一)纱条断头的危害
纱条发生断头,纺纱器便立即停止纺纱,若引纱速度为70m/min,断头以后值车工在5~1Omin内把断头接好,那么,一个纺纱器每出现一次断头就要少生产350~700m纱线。
目前,在我国运转生产的机台中,绝大多数还是人工接头。因为转杯纺纱的接头是在原纱条的外面又包裹一层棉纤维,所以,接头处的纱条要比原纱条粗一些,约是原纱条粗度的1.6—2.5倍,其长度在25-50mm。也就是说每出现一次接头,在纱条上就要产生一个大粗节。而且接头处纱条强力为原纱条强力的50%~70%,织造过程中接头处有可能再次发生断头。
纱条出现断头以后,值车工要进行接头,接头时值车工要从筒纱上截掉0.8—1.4m的纱条,还要从纺杯中扫掉一层约0.15g左右的棉纤维,因此要浪费一些纱条及白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纱条出现断头后,对棉纱产量、质量及制成率都会造成一定地影响,断头率愈高,其影响也愈大。因此,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避免纱条发生断头。此外,纱条断头率高低,也反映出一个企业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及运转管理水平的好坏。
(二)转杯纺纱条断头的产生
转杯纺属于自由端纺纱工艺,即纱条的一端受胶辊和引纱罗拉的握持,另一端在纺杯凝棉槽内呈自由状态,如图5—11所示。因此转杯纺纱称之为自由端纺纱。
由分梳腔经输棉通道转移后进人纺杯的棉纤维均匀地分布在纺杯的凝棉槽中,纺杯高速旋转并在引纱作用下对须条产生剥离作用,见图
(三)纱条断头的原因
由于转杯纺纱条断头多发生在纺杯内的剥离阶段,因此如何减小各种因素对这段须条的不良影响,是减少纱条断头的关键。
1.工艺原因
(1)纺杯转速:旋转物体的转速越快,其离心力也越大,转杯纺的纺杯也不例外。目前生产中纺杯的转速一般都在40000—60000r/min。棉纤维从分梳腔转移到纺杯凝棉槽以后便形成须条,须条加捻剥离时,便会与纺杯凝棉槽发生强烈的摩擦,纺杯的转速越快,其离心力及摩擦阻力也越大,且纺杯的转速越快,杯内的负压也越高。以上两种因素均造成纱条剥离加捻发生困难。当须条的动态强力小于各种摩擦阻力时,纱条即会发生断头。因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纺杯转速越快,纱条的断头就越多。
(2)引纱速度:转杯纺引纱速度决定着纱条单位长度内捻回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纱条单位长度内的捻回越多,纱条的强力就越高,越能抵抗各种外力的影响,纺纱过程中产生断头的机会就越少。纱条在加捻的初始阶段,即由须条向纱条过渡,捻回对纱条强力的影响尤为重要。这是由于刚被剥离凝棉槽时,须条既承受轴向力的作用,又承受径向力的作用,而且还受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以及受震动波和静电的干扰。当须条的强力小于剥离时的轴向拉力,纱条就会发生断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引纱速度越快,纱条的断头率越高。
(3)配棉因素:转杯纺所使用的原料,多数是低级棉及回用棉,这些原料含杂、含灰尘较多,短绒率也较高,并且纤维主体长度偏短、强力较低,这在
2.纺纱器工作状态原因
纺纱器是转杯纺纱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从喂人棉条直到纺成纱条都是由它完成的。纺纱器工作状态的好坏,不但对成纱质量及产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纱条断头率也有密切的关系。
(1)纺纱器电气方面:
①纺纱器的电气线路或电子线路板上存在着虚焊现象或插头与插座接触不良等情况。生产过程中,由于转杯纺纱机的震动或人为碰撞而出现瞬时断电现象。
②探针的侧面压力应为0.023-0.028N(合2.45gf)。若探针的侧面压力太大,在纺纱过程中纺杯内的负压又偏低,从而减小了纱条的张力,这时探针上永久磁铁在铁框架的作用下,会向左偏转,永久磁铁便失去了对干簧开关的控制作用而中断喂棉。
③控制纺纱器线路的电源电压若低于22.5V,将造成给棉电磁离合器的吸力不足,从而不能正常给棉。
出现以上三种情况,都会引发纱条断头。
(2)给棉机件:
①给棉尼龙斜齿轮吸盘的上端面粘有油污或隔磁铜片严重变形,给棉时产生打滑现象。
②给棉罗拉下面积有较多的短绒和灰尘,增加了给棉罗拉喂棉时的阻力。
③给棉罗拉轴上、下两个轴承损坏或缺油,增加了给棉罗拉的运转阻力。
④给棉板与偏心销发生锈蚀,使给棉板失去摆动作用而成为死钳口。当棉条中存在粗节或硬块时,则会在给棉罗拉和给棉板之间产生阻塞现象。
出现以上情况时,会造成纺纱器给棉不正常或停止给棉,而引发纱条断头。
(3)纺杯内负压偏低:
①在自排风式
②纺杯的橡胶密封圈破损或脱落而失去密封作用。
③纺纱器的锁距太大,造成周围空气向纺杯内补人太多。
④纺杯的排气孔被短绒堵塞。
⑤纺纱器的工艺排风管被棉纤维堵塞,使纺杯空气排泄受阻。
⑥纺杯座上的橡胶垫破损,造成外界空气向工艺排风管内补人太多。
⑦地道内负压偏低。
以上种种原因都会降低纺杯内的负压,而引发纱条断头。
(4)纺纱器工艺方面:对纺纱器有以下几项工艺要求:
①对探针压力的要求见图4—54。
②对给棉时间的要求见图4—50中探针在图中B的位置。
③对给棉板压力的要求见图4—41。
④对给棉板与给棉罗拉隔距的要求见图4—39。
⑤对给棉板进出距离的要求见图4—39。
⑥对纺杯进出位置的要求见图4—44。
⑦对分梳辊下端面与分梳腔底平面之间间隙的要求见图4—43。
若以上七项工艺要求中有一项或几项达不到要求,纺纱器就不会有良好的工作状态,而引发纱条断头。
(5)纺纱器主要机件磨损:若纺纱器的主要机件有磨损或老化现象,将影响棉纤维的输送、转移和加捻,从而引发纱条断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纺杯凝棉槽的氧化层磨蚀起槽,一是影响棉纤维分布的均匀性,二是增加须条剥离时的阻力,并影响捻度的形成和传递。
②阻捻头的弧面上被磨出较深的波纹和沟槽,会增加引纱阻
③若分梳辊的齿端被磨出沟槽,即产生钩挂纤维现象,轻则影响成纱条干水平,严重时纤维形成纤维束,而当纤维束进入纺杯以后,将阻断捻度的形成和传递。
(6)纺纱器排杂通道:纺纱器的排杂通道由纺纱器本身的通道和安装在机身上的排杂玻璃管组成,从分梳腔分离出来的杂质即通过这个通道被排走。若纺纱器本身的通道和排杂玻璃管中有一个被堵塞,则杂质就无法排走,而随负压气流进入纺杯引发纱条断头。
(7)纺纱器装配质量:纺纱器装配质量的好坏,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首先纺纱器每个零件的制造质量都应符合标准;日常生产维修过程中,应使每个零件有准确的位置,确保它们配合良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协调性,否则都会引发纱条断头。
3.半成品质量的原因
半成品质量不但是成纱质量的基础,而且是引发纱条断头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转杯纺日常生产过程中,因半成品质量引发纱条断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棉条中含有三丝:转杯纺所使用的原料中,一般都掺人相当数量的回用棉、下脚料,其所含的丙纶丝、棕丝、头发丝(即三丝)相对较多。由于“三丝”较粗,刚性较大,因此纺杯对其加捻就比较困难,捻度就无法形成和传递。“三丝”还会破坏须条间的连续性而引发纱条断头。细心观察便会发现,断头后在纱条的末端总有“三丝”存在。
(2)棉条的回潮率太大:按要求,棉条的回潮率应在6.5%~8.5%,这对棉纤维进行分梳、排杂和转移有利。若棉条的回潮率大于10%,就会增加分梳辊对纤维梳理和转移的困难,分梳辊的齿端就容易粘结纤维而形成纤维束。纤维束一旦随负压气流进人纺杯凝棉槽,即会造成纱条断头。
(3)棉条中有硬棉块:若棉条中有硬棉块或大棉束,在进入转杯纺工序后,分梳辊不能把硬棉块或大棉束充分地分解开,而是随负压气流进入纺杯凝棉槽,从而阻止捻
4.操作原因
在转杯纺日常生产中,值车工操作不当或不执行操作法,也将引发纱条断头。因值车工操作不当引发纱条断头的原因有:
(1)在生产过程中,值车工若不能按操作法规定清除纺纱器各补风孔(口)和补风通道中的积花,即会造成补风困难而引发纱条断头。
(2)值车工调换棉条筒时,过度揿压棉条或棉条存放时间较久,棉条之间便产生粘连现象。粘连的棉条在纺纱输送过程中,会集结在给棉喇叭口形成一个棉条结而中断棉条的输送,引发纱条断头。
(3)值车工接头清扫纺杯时,没把积存在纺杯凝棉槽内的杂质或积灰瘤以及聚在排气孔周围的短绒清除干净,便会使纱条产生第二次、第三次……断头。
(四)减少纱条断头的措施
1.合理地选择工艺
所谓合理选择工艺,就是根据所纺线密度、原棉质量情况、设备运转状态、纺纱器配件质量等情况,选择最佳的纺杯转速及引纱速度。如所纺线密度比较适中,配棉质量相对较好,纺杯、分梳辊、阻捻头等重要机件的工作状态也比较好,纺杯的转速可选择高些、引纱速度也可设计得快些。这样既可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又可稳定成纱质量、减少纱条断头,即达到高速高效的目的。如片面追求纺杯转速及引纱速度,则会引发纱条出现大量断头,即会造成高速不高效,并且会对成纱质量及制成率带来不良影响,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2.保持纺纱器工作状态良好
(1)凡与棉纤维发生接触的机件一定要保持光洁,不得产生挂花现象。应保持分梳辊齿条的锋利度,不能有倒齿现象;应按周期更换纺杯、分梳辊、阻捻头这些影响成纱质量的重要机件。
(2)定期对纺纱器几个工艺参数,如给棉板压力、给棉板与给棉罗拉隔距、给棉板钳口进出距离进行检查和调整,并保持给棉板和给棉罗拉动作的灵活性。
(3)应定期检查纺纱器的进出距离以及橡胶密封圈是否有破损或脱落,防止其漏气而影响纺杯内的负压。
(4)定
3.保证半成品的质量
(1)保证棉条的回潮率在6.5%~8.5%,因此原棉的含水率应小于11%
(2)防止棉条中夹杂绒板花和硬棉块。
(3)在清棉、梳棉工序,尽可能清除原料中所含的杂质及“三丝”,防止其流入转杯纺工序。
4.严格运转操作管理
(1)值车工应严格执行操作法,按规定的时间及要求做好清整洁工作,使纺纱器各补风孔及通道保持通畅。
(2)值车工换棉条桶时不能过分地揿压棉条,防止棉条之间产生粘结现象。棉条应随做随用,存放时间不宜太久。
(3)接头时,一定要把纺杯凝棉槽中的杂质、灰尘、积灰瘤及排气孔周围的短绒清理干净,使纺杯内气流畅通。
二、根据纱条断头情况分析断头原因
在转杯纺的日常生产中,如能根据纱条断头的情况,准确判断出纱条断头的原因,及时采取防止断头的措施,便可有效地减少纱条断头,提高棉纱质量,节约用棉,节省电力消耗,降低人工成本。
(一)所有机台上的纱条均出现大量断头
转杯纺生产车间纺同一纱种的机台均出现纱条大量断头的原因如下。
1.原料质量差
(1)所使用的原棉,成熟度差,因而纤维的强力低,短绒率、含水率、含杂率高,僵瓣棉多。有的转杯纺生产厂为了降低成本,在质量本
来就不好的原棉中,又掺人相当数量的回用棉,给正常纺纱带来了困难。
(2)纺化纤时,所用原料是小化纤厂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差,纤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倍长或超长纤维,化学油剂的含量和质量不符合标准,且在生产过程中又加入过多的滑石粉,如此这些都给纺纱生产带来了难度。
(3)纺羊毛或羊毛混纺产品时,所用毛纤维较粗、长短差异较大、所含杂质又较多,羊毛又未经炭化处理,这也给正常生产带来了困难。
(4)纺苎麻时,由于苎麻纤维比较粗硬,脆性、刚性大,表面光滑,所含草屑、麻粒较多,因而容易充塞在纺杯的凝
如果日常生产中所使用的原料存在以上情况,就会影响纤维的并合作用及捻度的形成和传递而造成纱条断头。有的纤维原料在纺纱过程中还会产生静电,严重干扰纤维正常有序地流动及并合叠加作用。倍长纤维和超长纤维会缠绕分梳辊,而使纱条产生大量断头,造成无法正常生产。
2.工艺设计不合理
(1)纺杯转速和引纱速度应根据原料的质量和纺纱品种而定,不能盲目追求高速高产,如果超越了原料质量及纺纱品种所能允许的速度,就会造成纱条大量断头。
(2)应根据转杯纺纱机的型号、制造质量差异以及本厂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设定工艺,避免片面地追求高速而造成纱条大量断头。
3.地道内风量偏小,负压偏低
地道内风量偏小、负压偏低会降低纺杯内的负压,使纺杯内气流排泄不畅形成涡流,从而影响纤维的凝聚和并合作用,造成须条强力降低,引纱剥离发生困难而产生大量断头。地道内风量偏小、负压偏低可能是抽风机型号选配不当或地道设计不符合要求造成的。
4.车间温湿度不符合要求
转杯纺车间的温湿度应控制在能满足正常纺纱范围之内,温度为18—38℃,相对湿度为50%~70%。在冬季,若转杯纺车间内的温度低于15℃,棉纤维会发脆;纺纯棉品种时,若车间内相对湿度超过80%,对棉纤维的分梳、转移及排杂都不利;纺化纤产品时,车间内相对湿度若低于50%,化学纤维与纺纱器中高速旋转的分梳、加捻机件发生摩擦即产生静电,将严重影响纤维的正常转移和并合。
原料质量差,工艺设计不当,地道内的风量小、负压低,车间内温湿度不符合要求等情况都会造成纱条大量断头,破坏正常的生产秩序。
(二)个别机台纱条出现大量断头
若有数台转杯纺纱机生产同一种棉纱产品,而其中个别机台的纱条断头情况总比其他机台多或总比其他机台严重,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可能是这台转杯纺纱机本身的质量比较差或这台转杯纺纱机的一些主要
(2)由于抽风机的型号配置不当或地道设计有问题,造成风量偏小、负压偏低。而这台转杯纺纱机又处于远离抽风机的位置,因此风量和负压都被其他机台占用,造成这台设备的风量和负压都不能满足基本生产要求。
(3)这台转杯纺纱机的纺杯或分梳辊传动龙带被磨得太窄太薄或传动龙带的张力太小,造成纺杯内的负压偏低,分梳辊对棉纤维开松梳理、排杂效果差。
(4)这台转杯纺纱机排杂风机的旋转方向可能反转,使排杂风量减小,风压降低,杂质排不出去,从而造成纱条上的杂质比其他机台多,增加了纱条断头。
(5)由于转杯纺车间的一些原因,造成车间内区域性湿度相差太大。如果转杯纺纱机周围的空气湿度太大,棉条的开松、梳理及排杂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纱条会出现大量断头。
(三)个别纺纱器纱条经常出现断头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个别纺纱器纱条出现断头是最常见、最容易出现的现象。由于配棉质量或纺纱品种不同,设备运转状况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一台转杯纺纱机纱条每小时出现15—40根断头属正常现象。个别纺纱器纱条经常出现断头有以下几种情况。
1、纱条断头总发生在某个纺纱器上
若某几个纺纱器断头的频率比其他纺纱器高得多,甚至一两分钟就出现一次断头,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纺纱器的几项工艺参数未调好。
(2)纺纱器的几个主要机件未安装好,如纺杯、分梳辊、阻捻头、隔离盘等,或零件质量有问题,或零件出现松动。
(3)隔离盘和输棉通道之间有挂花。
(4)给棉系统工作不正常。
(5)纺纱器密封性差,有漏气现象。
(6)纺纱器上的插头与插座接触不良。
2、根据纱条断头情况分析纱条断头原因
纱条断头不是固定在某几个纺纱器上,而是每个纺纱器都会出现。若仔细观察断头的纱尾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存在:
(1)小粗节:纱条断头以后,纱尾末端总留有一个小粗
(2)杂质链:纱条断头以后,纱尾末端总留有一段长80~120mm的杂质链,如图5—12(2)所示。这种情况一般是排杂玻璃管或纺纱器的排杂通道被堵塞造成的。
(3)杂质节:纱条断头以后,纱尾处总留有一个杂质节,如图5—12(3)所示。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纺纱器上罩壳补风腔内积有大量短绒和灰尘的混合物,当其随补风气流进入纺杯后,会引起纱条断头。
(4)存在三丝:纱条断头以后,纱尾处暴露着三丝,如图5—12(4)所示。由于三丝较粗硬,导致捻度形成和传递发生困难,在纱条上形成弱捻区,又因为三丝的存在破坏了纤维之间的抱和力,因而引发纱条产生断头。
(5)小棉块:纱条出现断头以后,纱尾末端存在着一个小棉块,如图5—12(5)所示。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某个与棉纤维发生接触的机件发毛而产生挂花,或棉条中夹杂着来被梳理开的僵硬棉块。
(6)鼠尾状纱尾:纱条断头以后,纱尾处总会产生一段长80mm左右、由粗到细如同鼠尾状的纱尾,如图5—12(6)所示。产生这种断头的原因比较多,如喂棉不正常,纺杯凝棉槽内积灰较多、纺杯内负压偏低等。
(7)齐茬纱尾:纱条出现断头以后,纱尾总是齐茬,如图5—12(7)所示。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纱条某处的强力低。若断头出现在纺杯至引纱罗拉之间,是由于纱条这段的强力小于各种摩擦阻力及张力的总和;若纱条的断头产生在引纱罗拉和卷绕罗拉之间,说明纱条的强力小于卷绕张力而把纱条拉断。混棉不均匀也会造成纱条某处的短纤维较集中,而使这段纱条的强力太低,纱条从短纤维集结处断开。另外,在槽筒式卷绕过程中,胶木槽筒有破损,其棱边也会把纱条割断。
三、转杯纺的接头质量
(一)接头质量问题给转杯
在转杯纺纺纱中,因接头质量不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浪费是十分惊人的。以一个拥有5台转杯纺纱机生产规模的企业为例,每天3个轮班生产中要清扫3次纺杯,清扫纺杯以后就要接头;以每台转杯纺纱机有200头计算,3次清扫纺杯以后,纱条上就会产生3000个接头点;每个轮班生产中若需落一次纱,落纱过程中要产生大量接头;换棉条和纺纱过程中纱条会产生自然断头。以上几项因素相加,每天在纱条上又要增加约2000个接头。保守地估计,5台转杯纺纱机一天中纱条上也要存在5000个接头。这5000个接头若有40%不合格,纱条上就要产生2000个不合格的接头。这么多不合格的接头点织在布面上,就难以保证布的质量。
有的转杯纺纱厂,为了保证本厂棉纱及布的质量,把筒纱在装有电子清纱器的络筒机上进行一次络倒,但这增加了一道生产工序,增加了转杯纱的生产成本。并且在筒纱的络倒过程中还要损失一部分质量好的纱条,因而,也降低了棉纱的制成率,因此纱条接头质量的好坏,也是影响转杯纺纱厂经济效益的一个因素。
(二)转杯纺接头的特点
(1)转杯纺纱属自由端纺纱,由于棉纤维呈自由状态分布在纺杯的凝棉槽中,在接头的瞬间,纱头被负压气流吸人纺杯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人凝棉槽与纤维环进行搭接,由于纤维叠加和捻回的作用,原纱头上包裹一层棉纤维。在接头过程中,原纱条既没有解捻过程,又不存在棉纤维重新组合的过程,所以接头处要比原纱条粗一些,应为原纱条直径的2~2.5倍。另一方面,由于接头处纱条较粗,其离心力以及与纺杯凝棉槽之间的摩擦阻力均较大,所以,接头处的捻度传递困难,往往是中间较少而形成弱捻区,接头的前端因捻度的积聚而形成强捻区,如图5—13所示。无论是弱捻区还是强捻区都要降低纱条的强力,一般情况下,接头处的强力只是原纱条强力的50%—70%。
(2)由于自排风式的纺杯转速一般都在30000
(3)要在转杯纺纱机上完成纱条接头任务,除值车工具有较好的接头技术外,还必须使纺纱器电气、电子元件及筒子架这些相关配件工作状态良好、相互协调配合。若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都难以完成接头任务,难接出符合质量要求的纱头。
(三)对转杯纺接头质量好坏的评定
衡量转杯纺接头质量好坏一般有以下标准:
(1)接头处纱条的粗度应是原纱条粗度的1.8—2倍。
(2)接头的长度应在20—30mm。
(3)接头处的强力应是原纱条强力的70%~80%。
(4)接头处两端应平滑过渡,不得出现明显的细节。
图5—14(1)为转杯纺良好接头情况,图5—14(2)、(3)、(4)为转杯纺几种典型的接头不良情况。
(四)影响转杯纺接头质量的因素
转杯纺纱接头质量的好坏主要与筒子架的灵敏度、纺纱器的电子控制线路、纺纱器的机械状态及值车工的操作水平四大因素有关。
1.筒子架的灵敏度
筒子架配合筒管对筒纱起卷绕作用,筒子架的起落应灵活,压力大小应符合要求,筒管两端夹纱盘(筒管盘)的轴承转动应灵活。在值车工接头时,筒子架落下的瞬间即进行卷绕动作。若筒子架的卷绕动作滞后并且引纱胶辊工作质量欠佳,这时纱条仍停留在纺杯的凝棉槽中,而分梳辊又不停地向纺杯中输送棉纤维,接头处必然会产生一个大粗节。
2.纺纱器的电子控制线路
纺纱器电子控制线路的任务是当需要接头时应及时操纵机械部分按要求向纺杯输送棉纤维,在凝棉槽
(1)探针移到距引纱管中心左侧2—2.5mm处开始给棉,如图4—50中B的位置。
(2)探针侧面压力在26.5mm处测量应为0.023—0.028N(合2.5gf),如图4—54所示。探针侧面压力太大,不利于接头操作,侧面压力太小,接头过程中容易出现早给棉现象,接头后的纱条上便出现大粗节。
(3)给棉电磁离合器电磁线圈的电压不能低于22.5V,否则会出现给棉滞后现象或出现给棉量不足。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接头质量,在接头处产生长细节。
3.纺纱器的机械状态
(1)如果纺纱器的密封性不好,必然会降低纺杯内的负压。若纺杯内负压不足,会造成凝棉槽内的棉纤维松散,抱和不紧密,还会降低引纱管向纺杯内吸引纱头的速度。在以上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值车工若按正常接头规范很难接上头。为了顺利地接上头,必须把插入引纱管的纱头放长,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形成一个又粗又长的长粗节。
(2)若给棉罗拉轴下端的给棉斜齿轮与电磁离合器的隔磁铜片之间有油污,或隔磁铜片严重变形,在需要给棉的瞬间会产生打滑现象,不能按要求向纺杯供给棉纤维,造成接头困难,即使能勉强把纱头接上,接头处也会形成一个长细节。
(3)给棉罗拉下面不得嵌入短绒和灰尘,否则给棉罗拉转动不灵活,在接头瞬间不能按需要向分梳腔输送棉纤维而影响接头质量。
(4)纺杯凝棉槽已磨损起毛,出现凹凸不平现象,造成棉纤维在凝棉槽内分布有多有少。这一方面使接头发生困难,另一方面影响接头质量。
4.值车工的操作水平
在手工接头过程中,控制插入引纱管纱头长度、左右手协调配合、清理纺杯凝棉槽内杂质及灰尘是稳定纱条接头质量的条件和保证。目前,人工接头常使用两种方法,一是利用接头杆揍头,这种方法仅限于有接头杆的机型;二是适用于所有机型,即应用最广泛、俗称
(1)接头时,纱头插入引纱管的长度应在纺纱器上罩壳断头指示红灯高度范围内。在此高度范围内,纱头被负压气流吸到纺杯凝棉槽,也且是探针从给棉开始移动至距引纱管中心偏右的时间。这样纺杯凝棉槽内刚好形成一层较薄的纤维环,纱头与其搭接不但容易接工头,并且可以获得较好的接头质量。
(2)接头前一定要把纺杯内残留的纤维及凝棉槽中的杂质、灰尘清理干净,为保证接头质量创造条件。
(3)接头过程中,左右手应协调一致。采用“钓鱼”法接头时,左右手的配合尤为重要。
(五)如何稳定转杯纺接头质量
转杯纺接头质量好坏对一个企业的生产乃至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转杯纺接头质量又受多种因素制约。转杯纺纱生产企业要想稳定和提高接头质量,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按规定周期对纺纱器进行维护保养工作,使纺纱器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乍状况,使各机件转动灵活,各机件之间动作应协调一致。
(2)确保纺纱器各工作部位状态良好,各机件工作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3)转杯纺纱机卷绕部分(筒子架)动作灵活,压力大小符合要求(因转杯纺纱机的机型不同,筒子架的压力大小也不一样,应参阅说明书)。
(4)值车工应进行接头基本功练习,并定期进行接头技术测评,以掌握过硬的接头技术。
转杯纺纱接头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但在日常生产中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纱条接头质量不好都是值车工的问题。一位有经验的值车工,其接头动作已基本模式化,接头质量就不会有较大差异,但
在日常生产或在接头技术测定中,其接头质量却有很大差别,其原因就是除操作因素外,还与纺纱器的工作状况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关信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