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山东纺织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山东省纺织工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山东工业的发展撑起了半壁江山。目前山东纺织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包括化学纤维、棉纺织、单织、印染、色纺织、针织、复制、麻纺织、服装、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等11个行业的一整套工业体系,综合生产能力和年产出总量居全国第二位。
近年来,山东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很大提高。山东省纺织行业内目前被国家和省确认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中试基地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
通过科技开发,形成了一批名牌拳头产品,如三豚、耶莉娅、仙霞西装,兰雁、翔豹、太平洋牛仔系列产品,华实、阳春特宽装饰布,华金、真情、元首、兰凤、东丽等精梳纯棉弹力衫裤,雪燕T恤,如意、天香、彩源等精、粗纺呢绒,海珊、豪克、欧斯卡等衬衫,鲁花童装,雄鹰、美好等巾被系列产品,氨纶弹力产品等,均在全国具有较高声誉。
近年来,山东纺织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总体装备水平有很大提高。建国以来,山东纺织工业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58亿元,配套改造了200万棉纺锭。特别是近10年来,引进先进设备即达17500台(套)。目前全省棉纺企业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40%,织布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28%。新增的特宽幅印染生产线,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牛仔布的生产大部分采用先进浆染设备及片梭或剑杆织机;化纤、毛纺、针复制等重要骨干企业的装备水平也居国内前列;服装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逐年增多,部分企业已装备了较高水平的西服生产线;越来越多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配备了计算机和先进的辅助管理设施。
与此同时,山东纺织技术装备部门有了较大发展。全省纺织机械行业现有45户企业,职工2.4万人,形成了年产36万锭棉纺成套设备、3万锭毛纺配套设备及5000台棉梳机和5000台棉织机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棉、毛、麻、印染、针织设备制造配套的生产体系。纺机制造企业素质有较大提高,技术装备、工艺技术水平和企业规模显著改观,拥有一批全国名牌产品,如JP190型喷气织机、新型清梳联合机、挠性剑杆织机等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行销全国。有的纺机产品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近年来,山东纺织外向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省纺织行业出口创汇逐年增加,占山东省地方创汇总额的1/4强。约40%的纺织品销往境外,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半数以上企业有了自营出口权,系统内三资企业的比重达40%。先后在境外兴办公司、设窗口60多个,并有计划地组织举办国际展览和各种技术、商务交流活动。
近年来,山东纺织行业还培养了一大批管理、技术人才。目前,省内纺织服装高等院校、纺织中等专业学校、纺织技术学校在校生达3.2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人才近万人。纺织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通过职大、电大、函大、夜大和自学考试等形式为山东纺织补充了大批专业人才。大部分企业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年轮训在职职工达10万多人次。
党的十五大以来,山东纺织行业的企业改革和转机建制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全省纺织系统在普遍实施三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已有90%以上的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70%以上的改制企业采取了股份及股份合作制形式。存量资产、生产要素的重组使行业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组建企业集团80余家,组合企业300余家,聚集资产总额达300多亿元,其中集团资产达10亿元以上的8家。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产重组,一业为主,多业经营,大力调整结构,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转变,涌现出滨印集团、德棉集团、如意毛纺集团、华金集团、青岛纺联集团、魏桥纺织集团等一大批转机建制的优秀和先进企业。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山东纺织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群情振奋,正以加倍的努力,立足本职干好工作。山东省纺织行业也将继续坚持“全面调整、减量增效、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的总体战略,围绕“优化衣着类,提高装饰类,发展产业用品类”的总目标,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把山东纺织做大做强做优,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