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美双方就三类纺织品设限问题的第二轮磋商尚无结果,有关部门为保证在美方设限后的有序出口,即将出台新的管理办法。新办法既要避免走昔日被动配额管理的老路,又要能规范出口秩序。对于目前正在酝酿中的新办法在为应对美国设限制定新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商务部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多次召集企业征求意见。据《国际商报》报道,三类纺织品出口企业对出口登记制度的看法各不相同。
胸衣企业欢迎有助规范经营秩序
青岛南南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胸衣的韩国独资企业,产品100%出口,单对美国的年出口额就达千万美元,是此次遭遇美方设限的排名靠前的大企业之一。
该公司负责海外经营的于延涛说,去年12月23日美国正式宣布对中国三类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并且提出重新进行被动配额管理,公司上下震动很大,出口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当时就决定减投10条生产线(公司共有70条生产线)。此后不久,中国政府表态强硬,局势开始明朗,企业才松了一口气。对公司而言,最担心的是一旦退回到配额管理,将大大增加公司的对美出口成本,现在看来可以放心安排生产了。由于胸衣出口不受季节影响,所以公司所受影响不是太大。
于延涛说,新的管理办法深受企业欢迎。他认为实行三类纺织品的出口登记制度,再加上商会的行业自律措施,肯定会鼓励和促使企业认真考虑提高出口单价、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这有助于规范经营秩序,遏制低价竞销。同时,他们主动采取预防措施,摆脱被动局面,不给美国人以把柄和口实。于延涛告诉记者,中国对美胸衣的平均出口单价为0.9美元,而青岛南南的平均单价最低都在4美元以上。
袍服企业担心如果不能制止转口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上海某外商独资企业是我对美袍服出口的大企业之一。该企业的一位高层主管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新管理办法的效用表示怀疑。她说,对美出口的袍服有着很强的季节性,每年7月份以后才是出货旺季,可是自去年12月下旬美方正式决定对我袍服设限至今才两个月的时间,按照有关方法核定的今年全年出口总量已经用掉了11%,“而现在还是出货的淡季啊!”该主管人士对记者直言,新的管理办法对三类纺织品实行出口登记制度并不能有效地阻止企业抢先出货,而商会制定的最低出口限价也不能阻止企业转口对美出口。
该主管女士给记者几个数字:中国对美出口的袍服原属被动配额管理产品,2002年1月1日以后全部放开,此次美方对我袍服设限,总量控制在409万打,这是按照有关方法核定的12个月的出口总量外加7.5%的增量之和。但是据中国海关统计,同期我对美出口为300万打左右,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货是通过转口(主要是通过香港地区)进入美国市场的。她说,目前政府和商会也很难拿出一个兼顾之策。制定最低限价,就会刺激沿海的一些小企业转口;按出口业绩管理,又不能退回到配额管理时代。她说就中国对美袍服出口的现状而言,是“劣币驱逐良币”。
最后,该主管女士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一境外上市的跨国公司。中国加入WTO正好赶上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自由化第三阶段,美国自2002年起对中国取消部分纺织品配额是公司扩大在华投资规模的主要考虑因素。去年中央政府调整出口退税率,人民币长期承受着升值的压力,都没有动摇公司的在华经营战略,但是此次“特保”可能会对公司产生实质影响。公司正考虑是否将一部分订单转移到越南或柬埔寨去。
针织布企业提议应该按地区分配额度
江苏爱娇进出口有限公司是对美出口针织布的企业之一,在该类产品的企业排名中不算很大,但它是此次商会组织应对美国“特保”成立的针织布协调小组的“组长”企业。针织布在遭遇美国数量限制的三类纺织品中所受影响相对较轻,原因是该类产品直接出口到美国的数量较少,大部分订单是美国公司作为面料从中国采购,然后再拿到其他国家(主要是中南美洲)制作成衣,最后销往美国市场。但是直接对美出口的企业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
爱娇公司董事长朱献清对新的管理方法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说美国对中国三类纺织品实行总量控制已成定局,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管理办法,中国出口企业必然会竞相压价争先出货,12个月的货很有可能3个月就出完,这是可以预料的。但是,新的管理办法又必须顾及不同省份和不同企业的利益,出口登记制度不应仅仅是实时监控总量出口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规范经营秩序。
朱献清说,他认为可以按照产品的类别、根据出口企业的地域分布,给各有关的省(市)分配一个适当的额度,然后再由地方按照企业的出口业绩决定如何分配。至少针织布可以这样做,因为针织布不像胸衣和袍服出口企业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这类企业在全国各地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