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当身着新式军服、英姿勃发的解放军驻港部队兵车隆隆开过深圳河,接管香港防务时,全世界的目光都为我驻港部队的堂堂威仪所吸引,挺括、精致的军服是那样威严整肃,带着蓝天浩翰神秘的气息,为本已绚丽缤纷的“香港回归之夜”更增添了一抹令人眩目的色彩。那便是我军最新一代军服的首次亮相。
从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开始,中国工农红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70多年过去了,人民军队的军服由简易到正规、由单一到纷繁的演进过程,如同一副壮观的历史画卷,而作为用于各种军事装备的中国军用纺织品也同样值得浓墨重彩。
军需纺织品的未来方向
随着军需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材料、能源、信息越来越成为当代军事科学技术的三大重要支柱;新纤维、新设备、新市场更是纺织企业相佐其间的三大成功要素。据专家介绍,现代战争高技术化的发展,使兵力虽有所下降,但装备水平却不断提高于是对军用纺织品的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也将促进利用高新技术带动传统纺织产业升级的步伐。
硝烟弥漫的战场,变化莫测,军服在战火中必须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士兵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军服又必须具有防弹的特殊功能;军人在江河湖海中作战,军服要起到一定的托浮和防水作用;在现代侦视器材的监控下行动,军服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防侦视“隐身”能力;在核、生、化条件下战斗,防原子辐射、防化学沾染、防细菌侵害等也是军服必须具备的功能。另外,军服还应具有美观、防寒御冷、调温、调湿、调气等特点,以保证人员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作战。
由于我国的羊毛产量较低,致使我军士兵服装一直沿用布料。如果百万士兵的服装全部用羊毛面料,国家每年就要花大笔资金进口羊毛。加之羊毛面料必须干洗、熨烫,一些基层连队又没有干洗和熨烫的条件,因此,士兵穿毛料军服一直成为一大难题。为了找到羊毛替代品,国家“六五”计划开始列项,组织力量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艰苦研究。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化纤产量达600万吨以上,是世界第一化纤生产大国。但大多以中低档常规品种为主,差别化纤维比例很低,特别是高性能化纤产量极低,品种很少,使我国高性能功能化纺织品开发成为瓶颈,高档服装用面料尚需大量进口,每年达60亿美元。如何在化纤与羊毛之间找到结合点,成了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重要研究课题。
1995年,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课题组人员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人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办法。 根据战士作战、训练任务强度大的特点,他们想方设法增加了面料的导湿、排汗性,使面料易洗、快干;根据未来战争中高新武器对军服面料防静电要求高的特点,他们将研制出的具有抗静电功能的特殊复合电丝以适当的方式织入织物中,有效地避免了静电的产生。经过不懈的努力,一种具有穿着舒适、抗皱保型、抗静电、耐磨、易洗快干等性能的新一代仿毛制品终于问世。
据研究这项技术的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施楣梧博士介绍,这项成果在新型多异性(异线密度、异形截面、异模量、异弯曲刚度、异收缩率、异卷曲度等)经多重复合变形的合成纤维长丝的结构设计理论与工艺生产技术、长丝仿毛及新型毛涤复合织物织造及染整的结构设计理论和工艺生产技术、凉爽涤纶生产技术、锦纶多异多重复合变形生产技术、抗静电原理、结构设计理论和生产技术、涤纶原液着色及新型酯溶型和聚合染料技术、纺织品电晕辐照改性理论和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形成了完善的新型功能性合纤织物。施博士告诉记者,如今在军、警制服系列面料的设计原理和生产技术体系中,已有20多种面料实现工业化生产。
据悉,自1996年以来,已有2家化工助剂厂、8家化纤厂、22家纺织厂、16家印染厂使用这些专利技术进行生产,现已累计生产多异多重复合化纤长丝2.5万吨、面料8600万米,总产值29亿元,创利税6亿元。目前由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与一些纺织企业研制的迷彩织物、抗油拒水织物、阻燃织物等用于军服的功能材料现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